8月12日,坊间流传多日的“近日隆基将再次上调单晶硅片价格”的消息终于落实。
根据隆基股份官网公示数据显示,其单晶硅片P型M6 175μm厚度(166/223mm)最新报价3.25元/片,相比31号报价3.03元/片环比增长7.3%;单晶硅片P型G1 175μm厚度(158.75/223mm)最新报价3.1元/片,相比31号报价2.9元/片环比增长6.9%。
据SOLARZOOM记者统计,此次调价是隆基2020年3月以来5次连续下调单晶硅片之后的第三次紧急上调硅片价格,距离第一次调价7月24日,相距仅19天,距离上次调价7月31日才12天,至此单晶硅片价格已经无线接近5连降之前的稳定了差不多一年的价格3.41(M6)/3.32(G1)。
此次隆基公布的单晶硅片价格虽然在频率和幅度上都超乎以往,但是行业对此次调价的反应相比7月31日那次调价却平静了很多,上次调价之后,隆基虽然通过多个渠道向下游市场紧急放话,表示隆基是“一家主张长期发展的伟大企业,不谋求短期的机会利润”,同时指出隆基上调硅片价格出于上游硅料和辅料端的价格压制不得已而为之,然而从下游厂商的的反应来看这些举措并没有什么用。
直至今天隆基再次大幅度上调各规格单晶硅片价格,有不原意透露姓名的行业资深人士表示,“(此举)是针对8月10日通威上调电池片价格的反击。”
据了解,自7月初由于几家多晶硅龙头产线事故及新疆疫情影响硅料价格一路急升以来,光伏全产业链就进入了急速动荡期,没有全产业链布局的下游企业承压日重。据SOLARZOOM新能源智库判断,由于硅料扩产资金大时间长,同时虽然市场价格有所提升但是仍远低于海外多家正准备停产退出的多晶硅企业生产成本,多方因此综合作用下,此次硅料短缺影响可能持续3-6个月。
然而这一情况,在7月31日隆基大幅度上调M6/G1硅片价格之后,通威在8月10日把单晶电池片价格上调8分至0.97元/W,局势进一步恶化。据SOLARZOOM新能源智库推算,至此单晶组件成本已达1.55元/W(含税价),部分组件龙头开始上调组件价格到1.7元/W接单,而之前二季度国内项目已签组件价格基本低于1.4元/W,海外订单价格低于1.6元/W,因此除极少量海外高附加值项目能在1.7元/W价格下维持成交之外,在高成本和低售价的夹缝中,大部分待交付订单只能暂停,也有部分组件企业开始主动“退单”、“撕单”、“毁单”,宁愿支付违约金也要中止订单执行。针对这一状况,晶科副总裁钱晶日前曾给行业出过招:“应对由短期供需失衡造成的短期涨价,需要供应链上下游包括政策制定方的共同努力,将损失降至最低”,具体可以采取项目延迟、放宽并网期限、提高垂直一体化程度、适度放开规格设定等措施,维护项目收益率的发言权,当然我们知道这并没有什么用。
而今日隆基再次上调硅片,让下游组件厂商进一步感受到了“卡脖子”的危机,意识到行业定价权的意义,进而带来组件环节的阵营分化:从182还是210的对对立,进一步演变成行业“定价权”的争夺。据此,有人定义此轮价格上调是“不以成交为目的的涨价”,而记者调查的结果也恰好证明这一判断:某一线组件企业已经开始部分停产,其他几家一线龙头也开始认真评估这一可能性;业内知名的咨询公司也已经无法顺利采集到时下的组件成交价格……停摆危机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