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的消息一出,大家的关注点都集中在“贸易战”以及对中国光伏产业的“伤害”。而我们更想知道的却是,中国在对欧光伏产品出口中到底得到了什么?中国光伏产业真的因此而受到“伤害”了么?
【光伏产业“危机堰塞湖”--产能过剩】
光伏产业长期靠政府补贴推动和发展,产能过剩、缺乏规划、核心技术创新不足。堆积光伏产业“危机堰塞湖”。2011年,全球装机量的总需求是27GW,但全球的产能达到了60GW,而其中50GW在中国。2011年全球新增的装机容量只有29.7GW。全球太阳能光伏总产能大于实际需求量1.5至2倍。2011年我国光伏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2012年增加到700万千瓦,去年新增装机为400万千瓦。意味着2013年提出1000万千瓦的目标,是去年新增装机规模的2.5倍。面对光伏产能已经过剩的现状,国家能源局仍然大幅度增加装机规模,让业界直呼看不懂。
【光伏产业“危机堰塞湖”--大量企业倒闭】
目前,中国多晶硅业9成企业倒闭。截止2009年我国已有350家光伏产业组件企业倒闭歇业。截止2012年光伏企业降至112家。“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企业退出了光伏行业,即便如此,2012年我国建成的光伏组件产能达4500万千瓦,是2009年的700%。”
【光伏产业“危机堰塞湖”--产业园兴衰】
在光伏行业蒸蒸日上的日子里,政府主导建立了众多的“太阳城”和“光伏产业园”,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引来更多的光伏企业和项目上马。以江苏为例,这个全国光伏第一大省自2008年开始,先后建设了常州、无锡、金坛、常熟、镇江、扬州、盐城、徐州、泰州、高邮、启东、苏州等光伏产业园。2011年光伏业寒冬,大量光伏工业园企业停产。广西光伏之都无中生有,领导视察工人表演上班;浙江开化四十家光伏企业七成停产,工业园上演空城计;锦州“光伏产业园”一片萧索,名字被“龙兴工业园”所替代……
【光伏企业创造了什么?--缴税只十分之一】
2006年~2011年,无锡尚德的税费返还额从5000万元左右攀升到了23.6亿元,6年间获得的税费返还高达86.5亿元,交税只十分之一。其中,2008年以后,其每年的税费返还都在15亿元以上,当然这也是因2008年之后该公司的营业收入高达140亿元以上所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光伏分析师向本报记者表示,税费返还的吸引力是极大的,这或许是为何那么多的光伏企业在如今亏本的状态下,还要不断地向海外出口光伏组件的原因之一。除税收返还,政府对光伏企业进行大量土地补贴(低价或免费),还以尚德为例,2011年,为了鼓励尚德继续扩张,无锡市新区为尚德再划拨了数百亩土地,要求再造一个五万人的工厂。
【光伏企业创造了什么?--恶性价格战亏损仍出口】
江苏中能硅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锦标表示,中国光伏产品在低端环节严重过剩,企业之间竞相杀价。“特别是2012年,一些企业在亏损状态下仍大量出口,形成恶性竞争。”有人说:“无锡尚德是被众多中小企业的恶性价格战打垮的,中国光伏产业最可悲之处在于此。”
这么多年,中国光伏产业承担着产能过剩,恶性竞争,价格低廉,大量企业倒闭破产;政府承担着大量的土地和税收补贴,大量工业园一哄而上最终又废弃;银行承担着上百亿的贷款风险;只获得微乎其微的税收和利润。最终剩下了光伏产业近千亿的债务负担。我们承担了巨大的成本去补贴欧盟。业内人士形象地说中国的太阳能产业是在用我国宝贵的一次性能源生产环保产品,为国外的环保事业"打工"。幸好欧盟不够聪明,如数奉还了。欧盟的反倾销税对中国光伏产业来说,并非一件坏事。有助于我们更理性的思考光伏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