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电力市场迎来“政策寒冬”,面对挑战,供电分公司深入践行精益思想指导下的“算账”文化,以“五种思维”破局解困。在节流端,推出电力交易差异化零售套餐,引导各矿优化生产时序,错峰用电降低成本;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推动费用压降5%,加大回款力度;在开源端,拓展电气试验新业务,开启“降本+增效”双轮驱动的成长模式,在市场寒冬中稳住了经营基本盘。
“源网荷储”绘就蓝图
供电分公司紧扣国家能源改革政策,结合集团矿井生产实际与长治市能源布局,为集团量身打造出了潞安“源网荷储”新型电力系统“三步走”发展思路。
这一思路是依托集团“优质负荷多、电网覆盖广”的先天优势,以集团增量配电业务试点为根基,通过“增源、强网、聚荷、建储”的递进式建设,逐步打造多源互补、源网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这一思路获得集团认可后,供电分公司第一时间牵头成立“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发展专班,专项推进新能源拓展、电网升级、储能研究等核心工作。
“源网荷储”一体化智能平台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核心指挥中枢和智慧大脑,也是潞安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至关重要的工程项目。该平台建成后,将改变集团电力调度智能化建设落后的现状,实现对集团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全要素的智能调度,并通过加装能耗综合管理等各种精益化、智能化管理模块,为集团电网装上数智化的“大脑”;通过接入平台全方位监控系统,为集团电网装上明亮的“眼睛”,对电网运行信息实时、准确掌握,智慧识别风险,确保主要系统故障信息能早发现、早预判,彻底终结电力调度“盲调”的窘境,让电力管理从“经验决策”迈向“数据驱动”。
电网是电力系统的骨架,骨架强则全局稳。集团供电分公司全力推进“强网工程”,为集团电网全面升级,筑牢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硬件支撑。集团电网枢纽变电站第二电源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常村110kV变电站第二电源项目已完成立项;北村110kV变电站第二电源项目已开展路径征询,两大项目建成后将彻底解决集团电网枢纽变电站“单电源”风险,为集团核心区域供电再加“双保险”。
作为集团“源网荷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钥匙”,潞安增量配电业务试点迈开新步伐,编制完成了《潞安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电网规划》,为试点建设画出了清晰“路线图”。同时,和襄垣县经开区增量配电网试点企业,在降低电费、开发绿电、共建储能项目、打造虚拟电厂等方面达成共识。目前,正积极向省、国家等上级部门争取政策支持,推动增量配电网间“聚荷联供”,让增量配电试点红利惠及更多企业。
“绿电先锋”多点开花
供电分公司锚定绿色转型目标,按下了“快进键”,跑出了“加速度”。在绿电源头建设上,集团分布式光伏一期25MW项目稳定运营,上半年向集团输送绿电1810万kWh,项目自投运以来,累计发电已达3424万kWh。
集团二期22MW光伏项目已然蓄势待发,完成了项目优化、立项备案,发布招标计划,力争年内开工。并对集团省内13家煤矿、3家化工企业开展了新能源资源摸底,为后续项目布局“踩点探路”。按照集团新能源“运营一期、建设二期、调研三期、积累四期”的战略,年底将实现新能源项目规模100MW,让绿电成为集团能源结构转型的“先锋军”;积极谋划风电项目落地,加快新能源汽车退役电池梯次利用技术方案研究工作,逐步推动构建集团多元化可持续新能源产业体系。
“每一度电都要算清‘绿色账’。”供电分公司在能耗双控与智能运维领域更是实现了多点突破,让电力管理更精准、更高效。在能耗双控方面,建立《电力能耗双控统计分析报表》体系,对59家用能单位开展能耗标准化建设诊断;督导电力数据智能化平台建设,完成大分列运行前后电源线路损耗分析。在智能运维领域,完成了集团电网110kV线路激光点云建模,构建了精细化巡检航线;李村基站实现了采空区无人机远程特巡,35kV线路激光点云采集建模按计划推进;利用激光炮清除线路悬挂异物,“无视频不作业”视频监控系统加速落地,给关键杆塔和通道装上了“千里眼”,实现故障“早发现、早处置”。
接下来,该公司将以“三步走”思路落地、电网项目建设、新能源拓展、安全长效管理、数智转型发展、强化经营管理、提升人才淬炼、增进民生福祉“八大攻坚行动”为抓手,在建设“源网荷储”新型电力系统的征程上再立新功,为集团高质量发展注入“绿电”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