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来,湄潭县天城镇启动秸秆回收再利用工程,通过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助力农民增收致富,走出一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新路径。
走进湄潭县天城秸秆加工厂,一辆辆载满玉米秸秆的三轮车正有序排队称重。村民们依次登记后,将秸秆运至场内粉碎加工。现场机器轰鸣,工人们操作挖掘机将送来的秸秆投入加工线,经过多道工序,玉米秸秆“变废为宝”,成为有价值的资源。
“咱们这苞谷秆,以前烂地里都没人要,现在好啦!”村民田勇乐呵呵地说,“厂子建起来后,年年都能卖秸秆,一年两三千块钱稳稳到手。”
据了解,天城秸秆加工厂推出两种秸秆处理方式:一是村民自行收割秸秆,以每吨180元至480元不等的价格,根据秸秆品类卖给合作社;二是由加工厂负责下地收割并整理土地,村民不获取收益但省去处理麻烦。两种模式均受到群众欢迎,昔日让人发愁的“废弃物”,如今成了增收的“金秆秆”。
湄潭县天城秸秆加工厂负责人罗贵林表示:“我们收的是玉米秆、稻草、高粱秆。收来之后经过加工,做成黄贮饲料等,提供给养殖场喂牛、喂羊。目前已经收购了接近2000吨,预计今年总共能收购1万吨左右。据估算,通过秸秆回收每亩地大概能为农户增加300块钱左右的收入。”
热火朝天的场景也出现在天城镇星联村的湄潭县农兴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秸秆厂。厂房外堆满了村民送来的玉米秸秆,不少本地养殖户专程前来考察饲料加工流程,并现场订购。
养殖户李家忠表示:“我今年喂了14头牛,从秸秆加工厂订了200吨青贮玉米秸秆饲料。这饲料的营养比一般草高,喂出来的肉也比一般的好吃。这个加工厂既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又给我们养殖户减轻了很多负担。”
近年来,天城镇紧紧围绕农业强县战略,扎实推进“一镇一策”,聚力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先行区。该镇创新提出了坚持“一十二百三千四万”工程的工作思路,即培育10个以上省级、市级示范专业合作社,培育100名以上农机操作手、100名以上新农人,建设5000亩蔬菜保供基地、5000亩高效粮油基地、实施5000户人居环境整治,提质增效万亩茶园、综合利用万吨秸秆、实施万亩高标准农田、实现万名群众增收致富。
秸秆加工厂正是“四万”工程的关键一环,通过两个专业化秸秆处理厂,将废弃秸秆转化为饲料,实现环保、防火、增收三合一。天城镇坚持“农用优先、多元利用”原则,以“四料化”(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燃料化)为抓手,采取“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示范带动”机制,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与种养业深度融合,取得了明显成效。
天城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罗安映表示:“我们将在秸秆饲料化的基础上,全面推动秸秆肥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奋力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先行区。”(融媒体记者杨丽丽吴宇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