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田畴尽黄。作为农业大镇,梅川镇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超13万亩,每年秋收季产生的秸秆资源达数万吨。眼下正值粮食抢收、秸秆处理的关键期,梅川镇党委、政府统筹部署、精准施策,在筑牢禁烧防线的同时,将工作重心向秸秆综合利用倾斜,通过探索多元路径、搭建产业闭环,让昔日“田间废弃物”变身“生态增收宝”,既守住了“蓝天白云”,更蹚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增收路。

宣传巡逻筑防线,织密禁烧“预警网”
为将焚烧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梅川镇组建了“镇直机关+镇干部+村干部”三级巡逻队,每日出动300余人次,划分7大片区进行无缝巡查。这支队伍的核心任务不仅是“发现”,更是“疏导”。
每当发现焚烧苗头,队员们的第一时间行动是上前劝阻,并现场化身政策讲解员与技术推广员,为农户分析利弊,指明秸秆综合利用的渠道。这种“人防+引导”的模式,实现了从“被动禁烧”到“主动引导”的关键转变。
“过去是围着火点跑,磨破嘴皮子效果也不好。现在我们是走在田埂上讲道理、送技术,老百姓从心里接受了,工作就好做了。”罗林村支部书记张在强感慨。从源头上减少秸秆浪费与环境污染的风险,让禁烧工作事半功倍。

低茬收割抓落实,压实管控“责任链”
梅川镇深谙“源头治理”之道,将“低茬收割”作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关键一环。在秋收前夕,由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组建的7支技术指导队已提前行动,为全镇60余名本土及外来农机手集中“充电”,开展低茬收割技术专项培训。
“培训讲得很明白,割茬低于15公分,后续粉碎还田更省力,还能帮农户省下一笔处理费用。”农机手们在培训后纷纷表示,将严格按照标准操作。与此同时,镇里为外来农机手提供贴心住宿、水电服务,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在此基础上,镇干部与农业指导员深入田间,将监督现场变为宣传课堂,用“一把尺子”和“一本经济账”,向农户直观展示低茬收割对降低后续处理成本、促进增收的显著优势。

综合利用破难题,蹚出秸秆“增值路”
“以前秸秆要么烧要么扔,现在粉碎还田能肥地,打包卖掉能赚钱,真是一举两得!”在梅川镇张焕村的稻田里,农户张师傅看着满载打捆秸秆的货车,笑得合不拢嘴。今年秋收季,梅川镇通过“农机服务降成本、企业对接提效益、分类利用扩渠道”,让秸秆真正“变废为宝”。
梅川镇张焕村强村农业投资有限公司牵头搭建“秸秆收储运+分类利用”闭环体系,成为破解秸秆处理难题的“主力军”。公司长期租赁6台秸秆打捆机、20台农用车,组建专业收运队伍,按照“农户自愿、上门回收”的原则,按每吨80-100元标准即时结算收购水稻、玉米等作物秸秆,覆盖梅川镇及周边5个乡镇,全年服务农田面积达10余万亩,年处理秸秆1.5万吨。
如今的梅川镇,田间不见焚烧烟雾,取而代之的是轰鸣的粉碎还田机、穿梭的秸秆收运车,昔日的“生态包袱”正成为乡村振兴的“资源财富”,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