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太阳能光伏资讯
太阳能光伏网

王家新: 笔底有"道"书古今

现代中国文化勃兴的大潮中,一道经年淬炼的夺目光芒,跨越千年的文化先贤与当代学者的心路碰触!一个源自书法并超越书法的灵魂感知,“向经典致敬”——王家新临摹历代经典书法展览,于2015年12月10日在国家图书馆展出已一月余,观者仍是络绎不绝,好评如潮,致使展期不得不推延至春节后。对此,王家新接受了中电传媒记者的专访。

心摹手追,传承经典

于喧嚣之中突然觅得一片静寂,于尘霾中突然寻得一片清澄,这是记者在国家典籍博物馆观赏“向经典致敬”——王家新临摹历代经典书法展时最深切的感受。这个展览可谓别具一格,有历经千年淬炼的书法经典,有王家新先生临摹先贤经典之作的四十余幅长卷,两相映衬,仿佛有一种穿越时光、纵览古今之感,敬畏之情不觉油然而生,灵魂似被重物撞击一般的震撼!

“人是要有所敬畏的,面对这些书法经典之作,你不能不心存敬畏!而我正是想通过临摹的方式,为观众,尤其是青少年,搭建一座走近书法、走向经典的桥梁。”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王家新这样说道。

“回归经典、正本清源”,正是王家新临摹历代经典书法展的宗旨。那一幅幅巨制长卷,虽为临摹,折射出的却是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存在,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回归的一种诉求!

近些年来,由于受到信息化和西方思潮的冲击,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书写工具——笔,已渐渐被键盘所取代,随之改变的还有价值观以及审美的评判。文化多元导致人们数典忘祖,盲目崇拜,以至中华传统文化一度出现了断带,这种情况不能不令人堪忧!

“薪火相传,应该说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怀、担当。”王家新对记者说。这恰恰应了《说文》中的“述,循也。”有遵从秉承之意,全无长篇赘述,只是一句简短的话,却道出了王家新胸蕴浩然正气的民族气质与精神。

书以载文,书以载道

以书法作为承传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寻求回归经典之路径,真是再恰当不过。书法虽然只有黑白两种元素,又以点、线构成,可这黑、白、点、线与中国的哲学有着绝妙的契合,使人一望便知其所承载的历史脉络与内涵:从大篆小篆、草行隶变,直至楷书;从最初实际应用演绎为独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灿明珠,从字的表象追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这或许是“向经典致敬”——王家新临摹历代经典书法展的意义所在,由此带给人们深度的启迪和思考。

“中华文化传统是不可替代的,经典也是不可复制的。”王家新说。近些年受到电子产品的冲击,网络上出现了电子书法字帖以及其他各种电子书法用具,但这并不能替代汉字书写。网络书帖缺少了一种能够让人们感知到的生命力和温暖的情感。学习书法的人都会有那样一种体会,好的书法作品,是从读帖到研墨再到书写的递延感悟进程。“墨是滋润的、笔是劲健的、纸是柔软的,书写的过程中书写者的心灵全然进入一种安然、平和的状态,纵使临摹,也会不知不觉将自己的心境带入笔墨之中。因此,笔下的点、线充满了灵动之气,书写出的作品,才有了一种不可言传的古典意韵,重回那遥远的慢生活状态。”

谈起临摹的经典作品,王家新对记者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例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字里行间弥漫着失去亲人的悲怆,即使穿越千年,仍能让我们在阅读及临摹时为之动容;苏轼的《寒食帖》,被流放在荒僻之地,苦寒无奈,空有一腔抑郁的情怀;众所周知的王羲之的《兰亭序》,通篇荡漾着那个时代文士的浪漫情怀。穿越千古,今天当我们面对这一篇篇经典书法时,仿佛仍能触摸到弥漫在点线之间的那种沉郁的人文情怀,依然会被那种情怀所深深打动。

“动之以情,触及人心,震之魂魄,才可成为经典;因为经典,才能永恒!”在向记者讲述何为经典时,王家新多有感喟。

“在书法创新方面,我可能有些保守。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书法的传承保护是第一位的,这种传承要纯粹,要原汁原味。比如古琴,能弹好“老八张”的曲目就成了,千年来没有所谓的新创曲目。”是的,其实西方古典音乐也是这样,朗朗、李云迪参加国际钢琴比赛,能把肖邦、巴赫、李斯特的钢琴曲准确地演绎出来,就是“钢琴王子”了,这也许正是中外古典文艺的特质和共同规律,为什么我们非要拼命地去远离古典?“书法的创新要有个度,有个边界和底线,强调在继承中创新。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用笔写字已经成为一种奢侈,我们的书法家、书法爱好者以13亿人口为基数,终究是少数、是小众啊,我们要坚守、要薪火相传,让书法在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焕发活力、弘扬光大、走向未来!”对于文化的推陈出新,王家新陈诉了自己的观点。

一个民族的振兴,不仅需要科技,更需要文化的支撑。王家新用自己多年的心血凝结而成的作品告诉观者:师于古,才出新!不师古,何以为?“重回经典,正本清源”,才是书之正道!才是中华传统文化回归之正道!

形神兼备,意境为重

古人论书云:写字者,写志也!一须师法古、二须人品高。在观赏王家新临摹的历代经典书法作品时,不论是内行还是外行都会为之感动、由衷赞许。他的字法度严谨,张驰有度,有格有韵,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黑白之间自透着一种清刚雅正之气、浩浩落落之怀!

“在书法经典碑帖临摹中,我一直主攻楷书,特别是唐楷。楷书中规中矩,用笔沉稳、结构准确,比起行书、草书,看似少了些洒脱、少了些飘逸之感,但其法度严谨中所透出的庄严之美,也唯有楷书才具备。”古人说:人品不高,用墨无法。王家新在临摹先贤的作品时,每一个点、横、撇、捺、钩、挑等笔法,都让他有不同的感悟,在潜移默化地喻示着许多做人的道理。“正所谓心正则笔正,人立于天地之间,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中正、自律、磊落。所以说,真正的书法是一种大道,看似简单的点线却蕴藏着东方的哲学、人生的智慧。”

人之气象蕴藏于胸,而书之大局,意在气韵——这气韵是一个人的品德、笔墨修养、文化学识,三者缺一不可。

书家兼文墨,才能挥毫超拨。回溯以往的时光,王家新说,从少年到中年,除却临池不辍,便是诗词歌赋的写作。

“我至今还记得自己写的第一首诗。”王家新说,那诗句如晨露一般清新,充满了青春的懵懂和朝气。当时他还是个高中生,从那之后一发不可收,诚如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的那些书法,并非专为展出而作,是他日常的积累,王家新创作的诗歌也足以成册了,但却很少发表。“这些年来,业余时间除了坚持研习书法,就是写诗,写格律诗、现代诗。诗词对我而言,是一种日记、日课。”王家新对记者说。

诗歌会让你的世界充满诗意浪漫,而不至坠落于世俗当中。这个诗意的世界其实就是你内心世界的丰盈。内心丰盈的人,对事物的看法是干净的、积极的,对世界是有所敬畏的。对世界有所敬畏,对自己才能有所约束。“所以,我觉得做行政工作的人,如果能将学习书法、诗词写作当做一种业余生活,其实是很好的习惯和状态,只是要把握得当些。”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广博深厚的文化修养,足以承载人的生命旅程。如果人人都能够如此,那么这个世界也就少了些喧嚣,变得清明澄静。

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有太多的诱惑,笼罩着太多的浮躁。季羡林先生说构建和谐社会,自己内心首先要和谐。“农耕文明过去后,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中人们受到了的洗礼,是一种精神层面、内心深处的疼痛。”王家新坦言。“书法终究是寂寞之途,寂寞中深藏着一份快乐,这快乐又是不为娱人而娱己的。我不仅在写字,也是在磨砺自己的心。”是的,让我们去亲近古典,去体验一种慢生活、慢节奏,像西谚所说“走慢些,等等自己的灵魂”。书法应是非功利的、非竞争的,甚至是无用的。让我们写“无用”的字,读“无用”之书,去体味那份真实和隽永吧。

最新相关

4000亿光伏巨头,业绩又超预期!

2021年以来,整个光伏行业唯有一家企业历经波折而不衰,饱经磨难而更强,到现在还在不断创造新的传奇。这家公司就是安徽大佬曹仁贤掌舵的阳光电源,最近三个月,其股价涨幅超过160%,目前市值超过40...

山东新能源行业正经历关键转型

2025年的新能源行业,一度被一层"未知"的焦虑包裹。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136号文,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被推入"全量入市、市场定价"的新阶段。年中,各省(区、市)推动新能源上...

这一研发提速,储能版图将重塑?

目前,全球量子电池研究仍处于实验室理论探索与原型验证阶段,但已有多个研究团队取得一定研发进展,这些研究成果将给储能技术领域带来颠覆。从智能手机、电动汽车,到公用事业规模储能系统,电池...

能源转型激发储能需求 欧洲大储加速增长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断供,导致欧洲出现能源危机,发展新能源保障自身能源安全成为欧洲核心诉求。根据REPowerEU目标,2030年欧洲新能源发电比例目标为42.5%,预计将带动欧...

光伏发电 绿能满格

光伏发电 绿能满格

10月28日,在毕威高速公路旱莲花服务区,南方电网毕节赫章供电局妈姑供电所的工作人员正对旱莲花服务区光伏项目的过网线路进行日常巡视运维,确保稳定输送每一度绿色电能,有力支撑服务区"自发自...

创维光伏: 勇敢者的冲锋

黄宏生,似乎从不知疲倦。今年8月初,他在抖音发布了一段纪实视频,记录自己"连续工作72小时、两天飞越四城"的状态,引来网友一片惊叹。对他而言,70岁,依然是敢拼敢闯的黄金年龄。他同样不遗余力...

光伏"破立之间",BC突出重围!

光伏"破立之间",BC突出重围!

在"十五五"即将开局之际,中国光伏产业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央视《经济半小时》10月28日的节目"破立之间: 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实践 从卷价格到卷创新的光伏"揭示了一个严峻现实: 尽管产量与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