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太阳能光伏资讯
太阳能光伏网

"碳达峰"如何搅动四川光伏产业?

5月28日,在一片欢呼声中,通威太阳能金堂基地一期项目第一片210 PERC电池片顺利下线。从去年3月开工,到第一片电池片下线,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便建成投产。

在相距两百多公里外的乐山市五通桥区新型工业基地内,位于一条主干道两侧的协鑫乐山一期10万吨颗粒硅项目与京运通乐山24GW单晶项目,也在抢速度,抓紧建设。

在项目业主看来,早一天投产,就能早一天抓住发展机遇,“‘碳达峰’目标提出后,包括光伏在内的新能源产业迎来了又一个发展拐点。”

机遇之下,四川光伏企业在如何行动?近日,四川在线记者奔赴成都、乐山等地,走进光伏企业车间,对话光伏企业管理者,追寻机遇背后的故事。

看现象:

企业积极入场分享光伏蛋糕

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共有23家各行各业的公司跨界进入光伏,投入资金总额近千亿元。许多“圈外”企业,比如比亚迪、吉利汽车等,也在积极布局光伏产业。

通威股份董事长谢毅说,点燃投资热情的这把火,正是“碳达峰”目标的提出。

去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我国提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随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当前和未来的一项重点工作。

碳达峰、碳中和如何实现?5月27日,在成都举行的第八届中国企业家发展年会上,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会长权顺基提到,“中国80%的二氧化碳排放是因为化石能源所造成的,所以我们要把化石能源改变成一个再生能源、新能源,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在谢毅看来,这种挑战,恰恰变成了新能源企业的发展机遇,当然也就包括了光伏企业。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2021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的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1%左右,后续逐年提高,确保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20%左右。

为抓住机遇,身处“圈内”“圈外”的光伏企业快速行动。

谢毅说,很早就在光伏产业布局的通威股份,在继续扩大布局版图,包括投资200亿元在金堂布局30GW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日前金堂基地一期项目已经开始投产,而其在乐山的硅料生产基地,也正在抓紧二期项目的建设,三期项目的启动也提上议事日程。

在布局版图时,中国最早研制、生产出多晶硅,将发展光伏产业作为“一号工程”的乐山市,也受到光伏企业的青睐。

2021年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期间,100GW光伏热场材料等光伏重大项目落地乐山。而在去年“碳中和”目标提出后,协鑫乐山十万吨颗粒硅项目、京运通乐山24GW单晶项目等也纷纷签约落地。目前,乐山已经逐渐构建起“硅料―切片―电池―组件―系统集成”光伏全产业链。

谈信心:

多年拼杀练就把握阿机遇的能力

发电成本高,曾让光伏产业只能依赖于政府补贴而生存。如果这种现象没有得到改变,光伏企业是否能顺利抓住“碳达峰”带来的机遇?

“这种现象早就一去不复返了。”采访中,多位采访对象告诉四川在线记者,目前光伏发电已经是一款非常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电力产品。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全球光伏发电最低中标电价呈逐年下降趋势,截至2020年年末,中标电价最低为1.32美分/kWh。也就是说,光伏发电价格已经在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及地区低于火电。

光伏发电成本如何降低?在通威新能源产业链上游高纯晶硅乐山基地,该基地主要生产光伏产业的上游产品――硅料,四川在线记者找到了一些答案。

“最高的时候,一吨硅料的市场价格达到过三四百万元,价格驱动下,当时的不少企业几乎是可以不计成本地生产硅料。高昂的硅料最终会反映到光伏发电的成本中去。”通威高纯晶硅乐山基地、永祥股份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斌告诉四川在线记者,经过多年的技术升级,通威高纯晶硅乐山基地的生产成本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成本下降的过程,涉及到了一项关键技术,也是工厂中的用电大户――(热/冷)氢化技术。

“每生产1吨多晶硅,就会产生18吨的四氯化硅,在没有氢化技术之前,这些原本可以转化成多晶硅的四氯化硅只能作为副产品请专人来处理。”李斌说,氢化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原料转化的问题,“2007年使用第一代技术时,4.5吨硅粉才能制备1吨多晶硅;而现在生产1吨多晶硅只需要1.1吨原料。”

成本降低,不光是在上游硅料环节。

在乐山五通桥区新型工业基地内的四川晶科能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晶科能源是光伏产业中为数不多的垂直一体化企业之一,在产业链多个环节都有布局。“晶科在各个环节都非常强调通过技术提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近年来,晶科光伏电池的光电转换率在不断提高,从百分之二十左右提升到了百分之二十四以上。转换率越高,意味着同样的光能转化出的电能越多,自然也就降低了整个光伏发电的成本。”

问挑战:

加快“种稻”速度提高“产米量”

虽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整个光伏产业带来了发展利好,但在这一片利好声中,四川在线记者观察到了一种“短期阵痛”现象的存在:市场行情看涨,带来上游材料价格上涨,给下游企业带来成本压力。

“去年硅料每吨6万元左右,今年涨到了16到20万元一吨。”四川晶科负责人坦言,原料价格涨幅过大,是中下游企业今年面临的最大挑战。“上游的硅料环节相当于种水稻,我们在四川这个环节就相当于手握电饭煲,准备买米焖饭卖的人。现在,上游种的稻子由于生长周期更长,产量没增加多少,而下游电饭煲安装的速度很快,行业里面每天都在大量安装通电,大家都等米下锅,米价自然就飙升了。”

晶科四川生产的单晶硅棒(王晋朝摄)

市场利好的情况下,为何“水稻”产量增加不多?协鑫乐山一期10万吨颗粒硅项目的项目业主、乐山苏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亮认为,硅原料生产属于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较大,技术门槛高且建设周期长,而且生产全过程的环保要求极度高,这让更多企业选择了光伏产业中准入门槛较低的中下游领域。

“假设同样是1GW的规模,硅料生产厂和硅片生产厂投资相当。但硅料生产厂的建设周期至少需要一年,硅片生产厂平均7个月就可以投产。”罗周告诉记者,虽然上游硅料行业纷纷扩张产能,但受制于达产周期,这些新进产能释放仍需要时间。“我们正在建设的永祥新能源二期项目,计划年产量5万吨多晶硅。但项目最快也要今年十月份才能投产。”

“我们一期颗粒硅项目正在抓紧建设,目前已经完成设备采购,并已开始基建,计划在明年三月前建成投产,这将大幅缓解光伏产业高品质硅料需求紧缺的问题。”王永亮说,协鑫乐山颗粒硅项目整体规划50万吨,目前已实施一期10万吨。

在王永亮看来,价格阵痛是短期的,技术升级、工艺创新、产品迭代、质量提升、成本持续下降才是企业生存需要持续考虑的命题,“与目前市场上的棒状硅料相比,我们的产品是以颗粒形式存在的,它的流动性好,无需后处理破碎、清洗工序,避免二次污染,下游企业在制作单晶棒时,可更好地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物料损耗、控制产品品质。”

李斌说道,制备多晶硅的最后一步是将高纯度的三氯氢硅通过还原炉,还原为多晶硅,这其中会回收大量的热能用于副产蒸汽,“二期项目建成后,副产蒸汽可100%满足全系统供热需求,会让我们的成本进一步下降。”

最新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