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纳米中心在有机太阳电池界面修饰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周惠琼课题组与研究员裘晓辉、张勇课题组合作,在有机太阳电池界面层的纳米级表面能分布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Joule杂志。在溶液法制备的有机太阳电池中,表面能对体异质结薄膜形貌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通过给体与受体的表面能差异可以预测有机...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周惠琼课题组与研究员裘晓辉、张勇课题组合作,在有机太阳电池界面层的纳米级表面能分布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Joule杂志。在溶液法制备的有机太阳电池中,表面能对体异质结薄膜形貌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通过给体与受体的表面能差异可以预测有机...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体所能源材料与器件制造研究部胡林华研究员课题组与希腊德谟克利特国家科学中心纳米科学技术研究所Polycarpos Falaras教授、澳大利亚Greatcell Energy的Tulloch Gavin教授课题组合作,成功实现了钙钛矿太阳电池自修复,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Energy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是利...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周惠琼课题组与研究员裘晓辉、张勇课题组合作,在有机太阳电池界面层的纳米级表面能分布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Joule杂志。在溶液法制备的有机太阳电池中,表面能对体异质结薄膜形貌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通过给体与受体的表面能差异可以预测有机...
近日,由光伏产业创新中心和光伏维检公司共同组织建设的碳通量监测设备实现连续数月稳定运行,标志着光伏生态碳通量研究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同时也标志着光伏生态要素监测研究从气候、土壤、植被进一步深入到区域碳交换机理。为响应中国"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光伏电站生态碳汇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近日, 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曾华凌教授课题组和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郭光灿院士团队龚明教授课题组在二维铁电体光伏效应研究中取得新的进展。该联合研究组在室温二维铁电材料CuInP2S6中观察到了显著增强的体光伏现象,并研究了该现象的维度过渡行为,确定了其临界厚度,这些结果...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周惠琼课题组与研究员裘晓辉、张勇课题组合作,在有机太阳能电池界面层的纳米级表面能分布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Joule杂志(Joule, 2021, https: //doi.org/10.1016/j.joule.2021.09.001)。在溶液法制备的有机太阳能电池中,表面能对体异质结薄...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赵一新教授团队在美国化学会旗下刊物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化学研究评述》)发表了题为"Highly Stable Inorganic Lead Halide Perovskite toward Efficient Photovoltaics"(《高稳定性无机铅卤钙钛矿用以实现高效率太阳能电池》)的特邀综述性论文(Acc....
近日,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彭强教授课题组在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题为"18.77% Efficiency Organic Solar Cells Promoted by Aqueous Solution Processed Cobalt(II) Acetate Hole Transporting Layer"的研究论文。该课题组开发了一种基于醋酸钴的新型空穴传输层材料及其水溶液绿色制备工艺,将有机...
近日,电力学院储能与传热课题组刘昌会副教授等人合成了一种含有机/无机杂化硅氧基官能团的聚合物,将其应用于潜热储能材料的封装,并以第一作者在著名期刊Angewandte Chemie(IF=12.959)发表题为"Highly Efficient Thermal Energy Storage Using a Hybrid Hypercrosslinked Polymer"的封面文章。论文通...
你见过这样的智能变色窗吗,它们可以随着太阳光的强弱,自动调节光线强度,改善室内采光;还能将酷热的太阳光直射温度降低超过9℃……6月20日,科技日报记者从南京工业大学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南京工业大学教授秦天石课题组的这一最新研究成果在线刊发于《自然・通讯》。用紫外线作"开关",控制可见...
智能窗的控温性能展示实图 南京工业大学供图智能窗光强依赖的自适应性能展示实图 南京工业大学供图你见过这样的变色窗吗?可以随着太阳光的强弱而自动调节光线强度与色彩的深浅,改善室内采光;还能将酷热的太阳光直射温度降低超过9℃;这种智能窗还能实现100%的有效空间利用率……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
记者5月23日从云南大学了解到,该校材料与能源学院郭洪教授团队在共价有机框架新能源存储材料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开发低成本、持久循环稳定、高容量和可逆性充电电池的有机电极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策略。国际著名期刊《先进功能材料》发表了这一成果。当前,开发高性能、可持续的绿色电极材料对锂离子电...
废旧橡胶轮胎可以"闪"变石墨烯?一种"点石成金"的新工艺,有望让全球每年8亿条废弃轮胎转手变成"宝贝"。近日,美国莱斯大学教授James M.Tour团队在《碳》上发文称,他们利用闪蒸加热工艺,可以从废旧橡胶轮胎中快速提取石墨烯,并用于加固混凝土。这项工艺可瞬间达到3000℃以上高温,实现炭黑、煤炭、焦炭、...
中国和瑞典的科学家发现,一小撮辣椒素(一种使辣椒具有辛辣味的化合物)可能是更稳定、更高效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秘密成分。这项研究于2021年1月13日发表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Joule(《焦耳》)上,研究确定在制备过程中将辣椒素撒入甲基铵碘化铅(MAPbI3)前驱体中,会导致大量电子(而不是空的占...
2021年1月27日,"清华大学·大同第二届能源转型国际论坛"第六场报告会第十单元"建筑能源转型和农村能源转型"在线上举行。本次会议主要围绕德国能源转型状况与西方4个小镇能源考察状况展开分享与讨论。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张弘主持,五位清华能源转型中心每人一千瓦光伏课题组...
辣椒入菜,冲击人类舌尖味蕾,辣椒"入"电池,能让电池更加高效发电。近日,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保秦烨教授课题组,把天然分子辣椒素作为添加剂引入钙钛矿半导体,结合光电子能谱与光电器件,在国际上首次直接观察到,软物质钙钛矿半导体表面电子结构从P型转变成N型的新现象。"辣椒"也能发电?"吃辣...
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保秦烨课题组把天然分子辣椒素作为添加剂引入到钙钛矿半导体,在国际上首次直接观察到软物质钙钛矿半导体表面电子结构从P型转变成N型的新现象。相关论文1月14日发表于《焦耳》。保秦烨向《中国科学报》介绍,“使用绿色、可持续的基于森林系生物添加剂,并与无...
最近,化学圈、材料圈和物理圈都在关注一则消息: 在近日公布的《2020研究前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核心论文篇数和被引频次这两项指标并不突出的无铅储能陶瓷,竟然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Top10热点前沿中排名第一。无铅储能陶瓷如此出众,受访专家并不意外,他们均提到“环保”和“能源&...
编者按: 昨日,北京市发改委、财政局、住建委联合印发通知,拟在全市范围实施六大阳光工程推动光伏发电应用,为此将提供强力的补贴支持,其中度电补贴最高可达0.4元补五年,以实现到2022年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10%以上的目标。可以预见,如此强力的政策激励,必将推动光伏发电在北京市范围内形成新一轮...
近期,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简称"材料系")教授郭旭岗课题组在有机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先后在材料和化学领域高水平期刊连续发表6篇论文,包括《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2篇,《中国科学: 化学》(SCIENCE CHINA Chemistry) 1篇,能源和环境科学(Energy & Envi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