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拟大规模开发可再生能源。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光伏发电成为全区电力增量主体,装机规模实现翻番,到2025年达到3250万千瓦以上,全区风电装机规模达到1750万千瓦以上。根据2021年宁夏累计风光装机规模来看(光伏13.84GW、风电14.55GW),预计“十四五”期间,光伏新增规模超18.7GW,风电新增3GW,总计风光新增21.7GW。
规划要求,坚持集中开发和分布式开发并举、扩大外送和就地消纳相结合的原则,整合沿黄地区和中部干旱带土地资源,推动沙漠、戈壁、荒漠、采煤沉陷区大型集中式光伏开发,重点在沙坡头区、红寺堡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中宁县、盐池县、灵武市、利通区、同心县、青铜峡市等地建设一批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充分发挥风、光资源多能互补优势,鼓励利用风电场空闲土地建设风光互补电站。开展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创新实施光伏+农业、工业、商业、校园、社区、交通等分布式“光伏+”工程,有效提高用户侧光电应用比例。适时开展太阳能热发电试点。
此外,因地制宜通过发展风电、光伏、现代农业、林业等产业,推进矿区生态修复;鼓励在服务区、加油站等公路沿线合理布局光伏发电设施;重点开发氢能、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制取利用技术及装备,以技术创新推动成本下降。重点研发高性能光伏用硅材料、高性能正负极材料等先进能源材料,促进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在制造业方面,重点依托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苏银产业园、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盐池工业园区、太阳山开发区等园区做大做强光伏制造产业,形成以光伏硅材料为核心,耗材、辅材和配套设备企业集聚发展的全产业链体系。打造宁东光伏产业园绿氢规模化生产基地,积极创建宁东可再生能源制氢耦合煤化工产业示范区。
具体规划见下: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宁政办发〔2022〕65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宁夏回族自治区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9月5日
(此件公开发布)
宁夏回族自治区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区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全面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关键性五年。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助力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三区建设”“四新任务”“五大战略”“六大提升行动”等目标任务顺利实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编制本规划。规划以2020年为基准年,规划期为2021年—2025年。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宁东国家大型煤炭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宁东现代煤化工基地和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我区作为国家能源加工转化和战略储备基地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全区电源装机、发电量、外送电量分别达到5943万千瓦、1882亿千瓦时和794亿千瓦时,分别比2015年增长了88.2%、63%和1.8倍。750千伏骨干电网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双环网;宁东至浙江直流输电工程及配套电源建成投运,直流电力外送能力达到1400万千瓦,输电通道利用率居全国前列。金家渠、银星一井、银星二井等大型现代化煤矿建成投产,煤炭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增先进产能1460万吨/年。天然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西气东输中卫压气站互联互通工程、杭锦旗至银川天然气管道相继建成,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天然气储气设施开工建设,天然气多渠道供应、多气源互补格局正在形成。
2.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风电、光伏发电持续快速发展,新能源装机突破2500万千瓦,电力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分别达到43.5%和17.7%。新能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7.6%,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比重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宁夏电网成为首个新能源发电出力超过全网用电负荷的省级电网。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0.4%,较“十二五”末提高2.7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量达到29.55亿立方米,较2015年增长47%。退出煤矿产能2253万吨,淘汰落后煤电产能59.2万千瓦,煤炭、煤电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成效显著。
3.节能环保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大力推进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30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实施37台煤电机组节能改造升级。全区电动汽车保有量达到1.02万辆,成品油全面升级至国六标准。市、县(区)城市建成区2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淘汰,基本解决城市建成区供暖锅炉燃煤污染问题。煤炭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高,洗选能力和原煤入选率分别达到1.8亿吨/年和86%。金凤煤矿等12家煤矿入选全国绿色矿山名录,矿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贺兰山保护区内煤矿和保护区外围重点区域煤矿全部关停,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4.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全球单套装置规模最大的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投产,“神宁炉”等多项技术创造了行业第一、世界第一,代表了中国化工煤制油领域的最高水平。光伏制造形成全产业链,单晶硅棒产能占全球六分之一,高效高品质N型单晶双面电池转换效率世界领先。风机减速器产量居全国前三,超大口径调压装置关键阀门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成功应用。超重型智能控制刮板输送机、超高压快速真空断路器等能源装备研发成功,填补了国际相关领域的空白。
5.能源领域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稳步推进,首个监管周期输配电价顺利实施,电力交易中心揭牌成立,电力市场管理委员会正式组建,增量配电业务试点有序展开。电力直接交易用户范围和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创新实施新能源与火电打捆交易,积极开展跨区新能源现货交易,启动运行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化交易格局逐步形成。
6.能源普遍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地级城市建成区全部实现以热电联产为主,天然气、电能为辅的清洁能源供暖方式。西北地区最大的清洁热源——银川“东热西送”智能化集中供热工程建成投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前一年半完成。惠及中南部5个县(区)2.63万户贫困户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并网发电,助力贫困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覆盖全区、惠及71.3万户农户的农村阳光沐浴工程圆满收官,有效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国际能源持续变革,我国处于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提升能源效率的攻坚阶段,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对宁夏能源转型提出新要求,我区能源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从国内看,我国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发展主要矛盾将从努力满足需求、解决“有没有”,转变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好不好”“绿不绿”。清洁低碳转型升级持续加速,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成为消费增量主体,体制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能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加快攻关,先进储能、氢能等产业有望实现商业化发展。
从区内看,煤炭需求继续增长,供应缺口进一步扩大。新能源高比例发展对电力系统稳定性提出更大挑战,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和新能源存储能力亟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储备调峰能力不足,能源电力领域碳排放占比高,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实现“双碳”目标面临严峻挑战。但随着“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深入实施,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交汇叠加,黄河“几”字弯清洁能源基地列入国家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出台《关于支持宁夏能源转型发展的实施方案》,为我区能源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注入了强劲动力、拓展了全新空间,将促进我区进一步打开能源开放合作新局面,提升在国家能源战略布局中的地位。
二、总体要求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着力建设现代能源供应体系,着力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着力提升能源科技发展水平,着力深化能源领域改革合作,着力增强能源服务民生能力,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走出一条以绿能开发、绿氢生产、绿色发展为主的能源转型发展之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高效利用。将节约能源放在首位,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控煤炭消费增量,优化能源资源配置,积极推进能源领域碳减排和能源循环梯级利用,提升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整体提高全社会用能效率,推动能源效率变革。
——坚持绿色发展。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扎实推进能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提升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快能源质量变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坚持多元供给。加快油气勘探开发,扩大煤炭先进产能供给,有效利用区外资源,完善能源储备和调峰应急设施,健全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强化能源安全风险管控,保障能源基础设施安全稳定运行,确保能源供应安全。
——坚持改革创新。加快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加强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推进清洁能源、现代煤化工先进技术与装备示范及推广应用。深化电力、油气体制改革,有效激发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市场活力,推动能源动力变革。
——坚持保障民生。坚持以能源惠民利民为根本宗旨,补强民生供能短板,改善民生用能品质,兜住民生用能底线,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对电力、热力、天然气等高品质清洁终端能源的需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能源民生福祉。
(三)战略定位。
全面落实国家战略,立足能源资源综合优势、能源产业基础和开发利用潜力,围绕“一区、三枢纽、四基地”战略定位,助力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高水平建设一个示范区: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
高标准打造三大枢纽:“西电东送”网架枢纽、“西气东输”输配枢纽、区域煤炭储运枢纽。高质量提升四大基地:宁东国家大型煤炭基地、“西电东送”电源基地、宁东现代煤化工基地、清洁能源制造及服务基地。
(四)发展目标。
“十四五”是宁夏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到2025年,全区能源生产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消费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产消费结构更加优化,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普遍服务水平再上台阶。
——生产目标。力争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8800万吨标准煤左右,电力装机达到9000万千瓦以上,可再生能源发电实现倍增,装机规模超过5000万千瓦、力争达到5500万千瓦。
——消费目标。煤炭消费量基本目标1.67亿吨、弹性目标1.85亿吨,全社会用电量基本目标1250亿千瓦时、弹性目标1440亿千瓦时。
——结构目标。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左右,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比重提高到30%以上、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比重提高到28%以上。
——效率目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达到国家要求,火电平均供电煤耗力争降低到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电网线损率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民生目标。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年均增长7%,供电可靠率提高至99.9527%,用电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城镇居民气化率达到75%。
三、全面建设现代能源供应体系
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以多元优质能源供给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大规模开发可再生能源。
1.加快发展太阳能发电。坚持集中开发和分布开发并举、扩大外送和就地消纳相结合的原则,整合沿黄地区和中部干旱带土地资源,推动沙漠、戈壁、荒漠、采煤沉陷区大型集中式光伏开发,重点在沙坡头区、红寺堡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中宁县、盐池县、灵武市、利通区、同心县、青铜峡市等地建设一批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充分发挥风、光资源多能互补优势,鼓励利用风电场空闲土地建设风光互补电站。开展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创新实施光伏+农业、工业、商业、校园、社区、交通等分布式“光伏+”工程,有效提高用户侧光电应用比例。适时开展太阳能热发电试点。“十四五”期间,光伏发电成为全区电力增量主体,装机规模实现翻番,到2025年达到3250万千瓦以上。
2.稳定推进风电开发。结合风电技术进步和开发成本下降,采用高塔筒、大功率、长叶片风机及先进技术发展低风速风电,在吴忠市、固原市、中卫市等风能资源丰富区域,统筹电网接入和消纳条件,稳步推进集中式风电项目建设。在风能资源适宜、靠近负荷中心区域,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推动分散风能资源开发。鼓励企业对贺兰山、太阳山、香山等区域老旧风电场实施“以大代小”更新升级,提升优质风能资源利用效率。到2025年,全区风电装机规模达到1750万千瓦以上。
3.因地制宜发展其他可再生能源。加快开工建设青铜峡、青铜峡二期、中宁等抽水蓄能电站。积极推动吴忠跃进等纳入国家中长期规划的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扎实开展抽水蓄能场址补选及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储备工作,做到能核尽核、能开尽开。全力推进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立项建设。加快推进银川扩建、固原、石嘴山、同心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积极拓展生物质能利用渠道,在引黄灌区和南部山区农林生物质资源较丰富区及畜禽养殖大县,推动生物天然气产业化示范;加快生物质成型燃料在工业供热和民用采暖等领域推广应用。
(二)合理提升煤炭供应能力。
1.加快煤炭先进产能建设。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继续推动宁东国家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开发建设,发展工艺先进、生产效率高、资源利用率高、安全保障能力强、环境保护水平高、单位产品能源消耗低的先进产能,建成韦二、宋新庄、红一、红二、红四等已核准煤矿,加快推进惠安、新乔、双马二矿、月儿湾等煤矿核准建设,扩大先进产能比例,实现煤炭产量稳步增长,缓解区内煤炭供需紧张局面。到2025年,全区煤炭产能达到1.4亿吨/年,在建规模2000万吨,力争煤炭产量达到1亿吨。
2.优化煤炭生产结构。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成果,积极核增安全产能,建设先进产能。加快煤炭行业结构升级和煤炭产品结构调整,完善上下游协同发展机制,提升煤炭产业链协同水平,培育壮大区内大型骨干煤炭企业。支持煤炭企业与煤电、运输、煤化工等企业通过交叉持股、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大型煤矿生产能力占总生产能力的93%以上。
3.推进煤炭绿色智能开采。因地制宜推广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共伴生资源共采等绿色低碳开采技术,加强煤炭洗选加工,提高原煤入选(洗)比重。提高矿井水、煤矸石、煤泥、煤矿瓦斯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矿区循环经济。因地制宜通过发展风电、光伏、现代农业、林业等产业,推进矿区生态修复。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推进采掘、供电、供排水、通风、运输、安全监测、洗选等环节智能化改造提升,推行新建煤矿智能化设计,高标准建成枣泉、红柳、金凤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到2025年,原煤入选率达到90%以上,120万吨/年以上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
(三)加快推进油气资源勘探开发。
推进中石化与区内天然气企业合资合作,共同推动定北气田勘探开发,运用高含水气田开采新技术,同步开展周边空白区域天然气勘探工作。加大青石峁气田勘探和开发力度,争取早日实现稳定高产开发。加强煤层气勘探开发,推进惠农区等区域煤层气开发。到2025年,全区天然气产量力争达到10亿立方米以上,形成多渠道多气源供应格局。
(四)发挥煤电托底保供作用。
1.调整优化煤电结构。根据发展需要合理建设先进煤电,调配已纳入国家规划煤电容量,适时推进以热电联产为主的清洁煤电项目建设,逐步推进煤电由主体性电源向调节性、支撑性电源转型。将部分存量煤电机组调整为新增跨省区直流通道配套电源,有效提升煤电利用效率,促进“西电东送”电源基地煤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和谐发展。依托煤电资源区域整合试点工作,强化区域重点企业主体责任,制定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实施方案,按照分类处置、保障供应的原则,有序淘汰煤电落后产能,优先考虑将落后机组转为应急备用电源。
2.有序发展热电联产。充分发挥热电联产供热能力,加快淘汰集中供热范围内分散落后燃煤锅炉。指导各市、县(区)和各园区根据需要及建设条件,科学编制热电联产规划。鼓励现役燃煤机组供热改造,适时推进六盘山扩建等项目建设,满足城市用热需求。坚持“以热定电”和“一园区一热源”原则,因地制宜鼓励热负荷集中的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建设背压式热电联产机组。同步推进供热管网与热源建设,优化热网运行方式,提高热电联产供热效率。
(五)完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
1.打造“西电东送”网架枢纽。充分发挥电网在能源生产清洁化和能源消费电气化中的关键枢纽、重要平台、绿能载体作用,打造电网服务新能源高质量就地消纳和大范围优化配置的“双样板”,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共享、坚强送端的现代一流电网,建成绿能外送大通道、绿能配置骨干网、绿能利用大平台,全力构建宁夏新型电力系统。建成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宁夏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成750千伏青山、天都山等重点工程,构建覆盖全境、结构坚强、布局合理的宁夏750千伏骨干网架。到2025年,力争直流电力外送能力提升至2200万千瓦,建成内外互达、多能互补、区域互济的“西电东送”网架枢纽。
2.打造区域煤炭储运枢纽。建设宁夏能源(煤炭)物流交易中心,为煤炭生产、运输、消费及服务企业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综合服务。加强与陕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合作,保障宁夏煤炭安全供应。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推进煤炭运输“公转铁”。积极对接乌力吉口岸,争取通过铁路专用线引入蒙古国煤炭。充分利用和改造提升现有铁路物流储运设施,新建局部铁路专用线、封闭式输煤栈道、集装箱仓储,逐步建设配煤仓,推进铁路密闭运输和公路零散运输相互支撑。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石嘴山市、青铜峡市等地建设煤炭物流储运基地,有效提升煤炭静态储备能力,缓解电煤供需矛盾。到2025年,全区煤炭静态储备能力达到600万吨/年,建成保障宁夏、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连接口岸的区域煤炭储运枢纽。
3.打造“西气东输”输配枢纽。推进西气东输三线中段、西气东输四线等过境天然气管道建设,强化宁夏在西气东输战略通道中的重要节点作用。增加杭锦旗至银川天然气管道输气量,加快推进杭银线三条配套支线、盐池至银川天然气管道建设,促进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天然气互联互通,构建多气源互补、联系畅通、运行灵活、安全可靠的天然气管网。推进天然气管网向海原县、泾源县、隆德县等未覆盖县域延伸。强化储气能力建设,逐步建立以集约化、规模化LNG储罐为主,重点用气企业小型LNG、CNG储配站为辅,沿海LNG接收站为补充,管网互联互通为支撑的多层次储气系统,城镇燃气企业形成不低于其年用气量5%的储气能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形成不低于保障本行政区域日均3天用气量的储气能力。到2025年,全区天然气长输管道长度达到2500公里,天然气供气量达到50亿立方米,建成管线交汇、外通内畅、调配灵活的“西气东输”输配枢纽。
4.加快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充电基础设施,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电网规划及物业管理、城市停车等的统筹协调,积极推广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居民区充电服务模式,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逐步完善重点旅游景区充电基础设施。创新商业投资模式,引导多方积极参与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构建智能高效充电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提升充电服务便利性、智能化水平。探索通过财政贴息、资金奖补等方式,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建设、运营燃料电池用氢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