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零碳园区建设,终于迎来统一的标准。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了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大力推进园区节能降碳、调整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强化园区资源节约集约等8方面重点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首次明确了建设零碳园区需满足的几个条件。对于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必须达到的目标也作出了明确规定,即年综合能源消费量20万—100万吨标准煤的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应≤0.2吨/吨标准煤;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00万吨标准煤的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应≤0.3吨/吨标准煤。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讲席教授、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零碳园区的发展近年来受到政策大力支持,但缺乏明确的标准,因此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此次《通知》明确了“单位能耗碳排放”作为评判零碳园区的核心指标,根据园区总能耗的大小不同设置了差异化的碳排放目标要求,标准非常明确,也将实质上推动绿电消纳。
零碳园区标准出台
工业园区是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自从2020年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作为碳达峰“1+N”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碳达峰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路线图。2022年8月,工信部等三部委发布《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出打造绿色低碳工业园,构建园区内绿色低碳产业链条,促进园区内企业采用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模式。到2025年,要通过已创建的绿色工业园区实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碳达峰优秀典型经验和案例。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部分提及,要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不过在实践层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难题,比如“零碳园区”概念的争议、边界如何界定、碳排放如何计算、涉及的各部门仍未形成合力等等。
随着此次《通知》发布,许多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就《通知》答记者问时表示,“零碳园区”是指通过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方式,使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进一步达到“净零”条件的园区。
并且,《通知》也明确提出,建设零碳园区需要满足4方面基本条件,即建设主体为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视情可拓展至近年来新建设的省级新兴产业园区或高新技术园区;建设范围可以是园区整体,也可以是有明确四至边界的“园中园”;园区应在能耗和碳排放统计、核算、计量、监测等方面具备一定基础;园区应在3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环境事故或其他社会不良影响事件。
上述负责人表示,我国园区数量众多,各类园区体量规模、产业结构、用能特点差异较大,“零碳/近零碳”标准难以统一。《通知》创新提出“单位能耗碳排放”作为评判零碳园区的核心指标,引导园区在保障企业发展和用能的前提下,通过努力使碳排放达到“近零”水平。此外,还设置了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园区企业产品单位能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余热余冷余压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5项引导性指标。
绿电消纳迎来利好
《通知》在用能结构转型方面要求,加强园区及周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支持园区与周边非化石能源发电资源匹配对接,科学配置储能等调节性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等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模式,鼓励参与绿证绿电交易,探索氢电耦合开发利用模式。
此前,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5月底发布了《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绿电直连的规划建设模式,要求提升新能源就近消纳能力。国家电投经济技术研究院战情所负责人裴善鹏解读政策时表示,今年一季度,我国风电光伏发电合计新增装机7433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14.82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新能源装机的跃升极大推动了能源转型,但也给大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稳定供应带来挑战。相较于德国跨国(省间)平衡、平衡社区和再调度机制三级平衡方式,我国很多省份只有省级(区域级)电力调度中心一级平衡,全部消纳压力由电网企业承担。因此需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智能微电网以及绿电直连等低一层级的新能源就地消纳新模式,减轻大电网的压力。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小海、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资源与环境业务部主任张英健也在解读《通知》中表示,《通知》中明确要因地制宜发展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等绿色电力直供模式,这意味着零碳园区建设不仅是园区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也是探索电力体制改革的“试验田”。近期发布的上述两个政策为探索绿色电力直接供应用户的新型模式提供了政策指引,不仅可以有效激活市场活力,还能为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纵深推进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政策依据,加快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日前,在中国能源模型论坛十周年学术年会的“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技术路径”分论坛上,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认证中心主任段淼向包括《华夏时报》记者在内的媒体表示,伴随着资源进一步开发,我国能源体系势必加快重构。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零碳工业园区可以把绿电资源优势和产业体系优势紧密结合,最大限度消纳绿电,打造全球绿色优势突出的中国特色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