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生产线。
技术人员在调试设备。
储元世纪项目厂房。
项目名片
储元世纪年产3GWh(吉瓦时)储能系统集成项目
项目概况
一期项目总投资20亿元,占地96亩,新建3GWh储能系统集成生产线、仓库、科研等配套设施
项目进展
2024年7月开工,目前厂房主体已完工,部分设备已进场,正在进行安装调试,预计10月底厂房将全面交付使用,12月下旬实现量产
虽然设备尚未全部到位,但单机调试已提前启动。10月20日,位于四川仁寿经济开发区的储元世纪年产3GWh储能系统集成项目,正进入投产前的最后冲刺阶段。
“调试进度还能不能往前赶一赶?”项目现场,四川储元世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储元世纪)副总经理汪文桂语气急切,“再过一个月,我们的产线一定要‘跑’起来。”
眼下储能行业持续升温,虽然储元世纪尚未投产,但订单已排至年底。为抢抓市场机遇,项目正全力以赴抢时间、赶进度,朝着年底量产的目标加速奔跑。
年底量产在即明年产值有望突破7亿元
走进储元世纪项目建设现场,一栋栋白色标准化厂房整齐矗立,工人正紧锣密鼓进行装修收尾工作。作为四川省重点项目,储元世纪储能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项目建设年产3GWh的储能系统集成生产线,生产储能系统集成产品。
汪文桂介绍,储能系统包括电芯、能量管理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和逆变器等,这些零部件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套储能系统。要组合,就需要结构件,公司自己生产储能系统结构件,比如封装电芯的箱体、箱盖等。更核心的是,公司主要做系统集成——把零部件在车间完成组装,再将成品发往海内外。
储能系统相当于一个超大号“充电宝”,能在电力需求低谷时充电,在用电高峰时放电,实现“削峰填谷”,可有效缓解电网压力并降低用户电费成本。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攀升,储能这个超大号“充电宝”已成为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的刚需设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和间接性,但储能系统具有‘削峰填谷’作用,刚好弥补这个短板。”汪文桂解释。
记者在储能系统集成车间看到,AGV(自动导引运输车)自动化生产线设备已陆续进场,技术人员正埋头调试机器人参数。“时间紧、任务重,我们每天要从早8点干到晚8点。”设备调试负责人邓海鹏说,目前团队正全力冲刺,计划10月底完成单机调试,11月初启动联动调试,力争11月底试生产,12月下旬实现量产。
为确保项目加快推进,四川仁寿经济开发区组建工作专班,设服务专员,24小时响应企业需求。“我们采取‘挂图作战+驻场督办+责任闭环’的工作机制,紧盯目标任务,强化要素保障,全方位助力项目快建快投。”四川仁寿经济开发区项目包保责任人张鑫介绍。
项目提速背后,是国内外储能市场的爆发式增长。ICC鑫椤储能数据库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达258GWh,同比增长106%,其中,国内厂家出货量达252GWh,同比增长109%,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已占据全球市场主导地位。近期,《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发布,更为储能行业添了一把火。
面对市场机遇,储元世纪及时调整战略,将一期项目的规划产能从2GWh扩大为3GWh。“这是跟着市场在变化,储能行业需求大增,技术半年左右就有一次升级,目前电芯容量正从314Ah(安时)向500Ah、600Ah迈进,我们必须快速反应。”汪文桂说。
作为从厦门招商引资而来的企业,储元世纪已在行业深耕3年,并积累了一定客户资源。尽管生产线尚未正式投产,但订单已纷至沓来。“最近我们正在为一家大型国企的投标准备材料,此外还有福建等地客户来公司考察。”汪文桂透露,为了及时交付,部分订单正通过省外代工厂生产。项目投产后可实现满负荷生产,预计2026年产值可达7亿元到8亿元。
柔性生产破局大力开拓海外市场
储能产业迎来黄金期,但行业竞争同样激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注册的储能企业超过30万家,头部企业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
作为中小企业,储元世纪如何“闯”出一条路来?
“这条投入3000万元的自动化生产线就是我们的竞争力。”汪文桂指着产线上的机器人介绍,这些机器人上的夹具可以快速更换,整条产线具备柔性生产能力,能兼容三元、磷酸铁锂、钠离子、固态电池等多种电芯,支持314Ah、587Ah、600Ah等不同容量的电芯组装,快速响应不同订单需求。
与传统滚筒式流水线不同,项目产线采用AGV作为核心传输设备,通过二维码、激光导航等方式实现精准定位,同时与机械臂实现高度协同,大幅提升生产效率。记者看到,在电芯上料环节,一台机器人用夹具精准抓取一个个重达5公斤的电芯后,将其稳稳放置在操作台上。“未来产线每分钟可完成13个到15个电芯组装,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汪文桂说。
争夺市场,还要走差异化路线。“目前国内市场竞争很激烈,但有资质在海外经营储能业务的企业并不多。”汪文桂介绍,公司正在推进欧盟CE认证,同时借助头部储能企业的合作渠道,大力开拓欧洲、中东、东盟等海外市场。
四川本土市场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我们落地仁寿,一方面是基于当地良好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是看中当地的市场需求。目前,眉山区域还没有成规模的储能项目,有较大的市场空白。”汪文桂说,在当地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公司已与园区多家用电大户签下订单。
记者看到,在储元世纪工厂对面,就是四川协鑫锂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该公司主要生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是储能电芯的重要原材料。
“园区已落地3个锂电储能项目。”四川仁寿经开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易晓燕表示,下一步将围绕锂电储能产业延链补链,重点招引电芯制造、储能变流器等核心环节企业,不断培育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