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太阳能光伏资讯
太阳能光伏网

50天,774228块组件!看电建铁军在大漠戈壁的"绿色传奇"

朔风在乌兰布和的脊背上篆刻沙砾的音符,向人类发出呼啸的嘶吼。一沙一砾一战场,一柱一板一希望。当“电建蓝”遇上“沙漠黄”,光伏的海洋漫卷苍茫,裹挟着绿色希望的种子,在肆虐的黄沙褶皱下生长出钢铁的根系。7月15日,当最后一块光伏组件在经纬度精准交会的刹那,内蒙古华电阿拉善盟高新区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80万千瓦光伏项目(EPC总承包一标段)的建设者们在塞北沙海刻下能源与生态共生的惊叹号。

01

钢针破沙,锚定天地经纬

项目地处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木仁苏木乡境内,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光伏区安装容量高达480MW,规模宏大。而初入这片沙域,风是最狂傲的主宰。流动的细沙与坚硬的黏土在地下交织成谜题,似要阻挡人类的步伐。项目团队带着绿色使命进驻,便注定要在沙砾与风痕间,编织能源转型与生态守护的双重经纬。面对上层流砂、下层硬黏土的地质谜题,项目团队采用特殊打桩工艺,让119112根基桩如钢针般稳稳楔入沙漠深处。5月16日,管桩施工圆满完成,仅耗时36天,超前原计划44天,在沙海中刻下了“铁军速度”的第一道印记。

狂风卷沙既严重降低能见度,更威胁着精密光伏组件的安装。项目部顺势而为,建立“气象预警-动态排产-错峰作战”的精准响应链,提前预判风沙动向,灵活调整施工计划,于每一个无风或微风的间隙见缝插针抢工,终将沙尘的影响降到了最低。安装高峰期,供应量却一度滞后,组件供应的缺口横亘。项目团队展现出强大的资源统筹与应变能力,密切联动业主、供应商启动“区域调配”机制,在严格保障质量的前提下,跨区域调配的车辙便沿着戈壁延伸,物流优化的智慧则打通最后一公里,让每一块“蓝甲”都如期抵达属于自己的坐标。

02

铁律织网,速筑光海矩阵

50天,774228块组件——这组数字背后,是钢铁般的纪律在沙海间织就的效率之网。精准策划,分区作战:依据场地条件与工程划分,将480MW光伏区科学划分为5个施工网格,并配置专属网格员实施模块化管理,让各区域在模块化管理中落子精准。动态调度,无缝衔接:面对14889组支架、774228块光伏组件等海量物资,以及各类施工机械和数百名作业人员,项目部依托数字化调度平台,实现资源的动态最优配置。支架立起的瞬间,组件便已待命,“零等待”转序如齿轮咬合,让时间在工序衔接中不流失分毫。

广泛应用新型安装工具与工法,不断优化组件搬运、定位、紧固流程,单日安装效率显著跃升。管理人员扎根一线,让安装速度从“步行”跃为“奔跑”,最终让深蓝色的阵列在苍黄底色上快速铺展,如潮水漫过沙滩。正是凭借这套高效运转、精准发力的“管理体系”,项目团队克服了重重险阻,在组件安装阶段(自5月26日启动至7月15日全线竣工)仅用时50天,便在这片广袤沙海之上,完成了774228块光伏组件的精准安装。极目远眺,蓝甲覆苍黄,无声诉说着“铁军”的雄伟力量。

03

蓝甲生光,重绘大漠新章

如今再看乌兰布和,钢铁森林已在沙海扎根,苍黄披蓝甲,熠熠生辉。光伏板反射的天光与沙丘的曲线碰撞出奇妙的韵律,昔日随风移动的沙粒,被固定在支架与组件构成的秩序里。此刻,由14889组钢铁臂膀托举起的774228块光伏板,正将灼热沙海蕴含的能量,悄然转化为汩汩涌动的绿色电流,生态屏障与经济效益在此刻同频共振,显著提升,为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注入了澎湃动能。

华电阿拉善80万千瓦光伏项目组件安装的超前完成,是项目团队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更是“电建铁军”精神在塞北大地的又一次生动实践与辉煌胜利。它以无可辩驳的工程实绩证明:在科技赋能与卓越管理的双轮驱动之下,荒漠戈壁不仅能够被征服,更能化身为孕育无限绿色希望的沃土。从流动的沙丘到固定的能源方阵,从肆虐的风沙到奔涌的电流,我们用119112根基桩、14889组支架、774228块光伏板,在乌兰布和沙漠的核心,镌刻下绿色发展的坚定宣言。

当前,项目部全体建设者正以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向着全容量并网发电的终极目标发起最后冲刺。届时,钢林不再是对抗沙漠的武器,而是支撑绿色的骨骼;蓝甲不再是覆盖黄沙的涂层,而是孕育能量的肌肤。在能源与生态的交响中,电建铁军正以“钢林”为笔、“蓝甲”为墨,在祖国北疆的大地上,写下一篇黄沙与绿电共生的永恒篇章。

最新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