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来,一场由政策深度驱动的价值重估浪潮正席卷而来。高层反内卷战略部署仅半月,从水泥行业企业联手控产,到光伏产业倡导自律减产,反内卷行动已在多个领域实质性落地。资本市场迅速捕捉到这一趋势,光伏、煤炭、钢铁、建材等板块资金持续净流入,彰显出投资者对相关行业在反内卷背景下估值修复与盈利改善的强烈预期。
在此背景下,天弘基金《情投E合》邀请申万宏源研究策略资深高级分析师陆灏川做客直播间,通过梳理政策演进、行业变化,为投资者厘清反内卷主题的底层逻辑与操作框架,揭示创业板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战略配置窗口。
政策升维:反内卷战略配置价值凸显
主持人:您觉得用反内卷形容当下高层会议精神是否贴切?
陆灏川:反内卷虽未出现在本次会议通稿里,但核心思路一脉相承。高层首次在2024年7月明确提出企业要反内卷,强调行业自律和畅通退出。202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将其提升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主体从企业扩展到各方协同。虽然本次会议通稿未直接使用反内卷三字,但其政策意图和后续任务清单,实质是沿着这条主线深化的。
反内卷与此前的“供给侧改革”两者形似但神异,反内卷更侧重从根源消除内卷的文化和行为模式,避免十年后再去产能。
主体不同:供给侧改革主要针对企业,而“内卷”是更广泛的社会现象,涉及个人、企业乃至地方政府间的非理性竞争。
背景不同:供给侧改革针对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结构错配,如今高端产能已过剩,问题在竞争理念
动因不同:当年价格战多为需求骤降的被动之举,现在不少企业把降价当武器,主动挤出对手。
主持人:您如何看待反内卷从行业自律上升到更高层级的过程中,政策在力度和执行路径上的变化?
陆灏川:从政策措辞的变化来看,反内卷的力度是在逐步加强的。最初是希望通过行业自律来畅通产能退出渠道,但实践下来发现并不够。如今政策定位明显提升,说明其重要性已经引起了投资者的关注。
在执行路径上,此前钢铁、煤炭等行业多为国企主导,政策传导顺畅。而本轮涉及大量民营企业,执行难度大。如光伏行业,亏损却未退出的背后,往往存在地方政府或银行的支持,例如税收减免、低息贷款等,阻碍了产能出清。因此,本轮整治路径虽更间接,核心仍是约束地方政府行为,停止无序补贴和过度金融支持,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促使低效产能自然出清,推动供给与需求重新匹配。
主要受益板块:聚焦“内卷”突出行业
主持人:对于本轮反内卷带来的供给侧优化及产业结构调整节奏,您如何看待其对市场行情的影响?
陆灏川:回顾历史经验有助于判断这轮行情的深度与持续性。2012年上半年起PPI为负,上游工业利润持续负增长。2013年至2014年后,中国城镇化降速,各地钢厂、煤炭厂产能无法出清,产能过剩加剧。2015年底虽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但改革初期虽缺乏明确路径,随着2016年明确量化指标,如退出粗钢、煤炭产能,并以环保为抓手,派出督察组清理低质产能,带动2016年下半年PPI由负转正,直到2017年资本市场才逐步理解,年中煤炭、钢铁股价才迎来一波补涨。
当前反内卷行情已有“样板”可参考,市场对政策效果具备预期。尽管如此,改革仍需时间兑现成果。当年从政策提出到市场显著反应耗时一年半,而当前市场因提前反应已出现短期亢奋。不过长期看,当前反内卷政策更强调企业竞争模式的转型,如从价格战转向品牌化,行情具备更长周期和更大空间,但节奏不宜过度乐观。投资者应以战略配置视角布局,而非追逐短期收益。
主持人:在当前反内卷背景下,哪些行业或主题更值得关注投资机会?
陆灏川:首当其冲的是光伏行业。它既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也是中国具备全球竞争优势的高端制造业,曾培育出世界级企业。但当前全产业链盈利承压:一方面,地方政府重复上马项目导致国内供给过剩;另一方面,海外需求受美国削减新能源补贴等政策冲击大幅下滑,全行业从硅料到组件环节普遍亏损。政府已将其列为内卷典型。
汽车行业,尤其新能源汽车是另一个典型。虽然中国车企在新能源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具备全球竞争力,但内卷同样严重,部分企业主动将“降价”作为核心竞争策略打击对手,导致“好车卖不上价”。这不仅挤压行业利润,影响研发投入,还出现了类似当年房地产行业的风险苗头,出现车企向上游供应商压价、配套企业被迫接受不平等条款的现象。此外,一些与房地产需求密切相关的水泥、钢铁等传统行业再现产能过剩,反内卷呼声强烈。其他如有色金属、部分化工细分领域也存在类似现象。
主持人:请您再展开讲讲产能周期性过剩和紧缺是怎么发生的?
陆灏川:产能周期性过剩和紧缺其实是供需匹配与平衡的问题。在市场化力量完全通畅运作的情况下,供需也不是时刻匹配的。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企业会扩大产能。但不同行业产能扩张速度不同,有的行业产能扩张快,而重资产行业则需要时间。现在出现反内卷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部分企业依赖财政补贴等非市场化手段硬撑,导致供需匹配速度放缓。从企业财务数据和未来产能释放周期等角度看,部分行业如光伏上游硅料、农药、水泥等已到供需平衡尾端,政策容易见效。而电商等行业可能才开始竞争,不容易停下来。
主持人:从需求侧角度看,哪些行业可能受益于反内卷和潜在需求刺激政策的“双重利好”?
陆灏川:当前需求侧面临内外困境,国内消费不足,海外因关税政策等冲击导致部分行业需求萎缩。当年供给侧改革见效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2015、2016年棚改货币化,房地产行业新增需求,带动了钢铁、煤炭等地产链行业,使供需迅速匹配。但重走地产刺激老路带来的高房价副作用明显,需探索新路径。
核心方向包括:一是优化收入分配,缩小储蓄与消费能力差距;二是缩短工作时长,释放消费时间空间,如韩国推行每周工时改革;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消费安全感。这些政策需长期推进,但具备治本意义。
具体到行业,汽车行业最值得期待。一方面,新能源车尤其是智能汽车产品力提升显著,具备需求弹性;另一方面,若政策推动以旧换新、充电桩建设等,可同时刺激消费与产业升级。当前车企虽陷入价格战,但头部企业通过品牌化、产品力突围已验证需求潜力,未来在供需平衡中或率先受益。
反内卷主题投资:兼具安全边际与中期政策催化确定性
主持人:在A股众多主题和行业中,如何看待反内卷方向的性价比和吸引力?
陆灏川:A股主题概念层出不穷,不应盲目参与。评估主题投资吸引力需看两点:
下行风险可控:选择估值已充分调整、安全边际较高的领域。避免高位追涨,确保即使预期短期未兑现,损失也相对有限,心态更易平稳。
上行催化强劲:政策层级越高、产业趋势越强,潜在收益比越优。相比之下,局部补贴或短期事件驱动的主题易虎头蛇尾。
整体来说,反内卷方向兼具政策刚性与产业逻辑,当前估值低位叠加政策持续加码,配置性价比显著,但需以中长期视角布局,避免频繁交易博弈。
主持人:近期大盘站上3500点,走势似乎较为稳固。您如何看待当前市场表现?
陆灏川:核心推手是“资产荒”,境内可配置的优质资产相对稀缺,股票成较优选择,加上储蓄、定存利率跌破1%,推高股票吸引力。与此同时,虽然经济未立竿见影好转,但“反内卷”已给出解决物价低迷的路线图,让市场有了信心,资产价格提前反应。
市场并非因短期刺激而上涨,而是经济结构转型与政策积累的共振。当前趋势更接近“量变积累到质变”的长期逻辑。一是房地产拖累经济的斜率已放缓,虽然尚未明确触底,但距离底部更近;二是“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形成,以科技、文化、高端制造为代表的新动能持续积累,企业“内功”修炼成效显现,中国应对外部挑战的韧性显著提升。另外,政策环境上,美联储启动降息后,国内政策组合拳落地,构成制度性利好。
老问题缓解,新动力接续,政策与产业积累正推动市场周期逐步走出“冬天”,迈向复苏。尽管具体时间节点难以预测,但大方向明确,因此对权益资产持战略乐观。
掘金机遇:创业板处估值洼地反内卷主题配置正当时
主持人:在宽基指数中,哪些板块既具备投资价值又与反内卷逻辑高度相关?
陆灏川:宽基中创业板指数相关度最高。其主要成分股新能源含量高,涵盖光伏头部公司、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等。相较其他主流宽基,创业板指在反内卷主题上的含量最为突出。当前创业板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成分股普遍处于低估状态,叠加政策催化,具备战略配置价值。但不宜短期交易,需从配置角度看待,给政策落地和效果显现时间,一旦兑现后,涨幅将非常可观。
主持人:若剥离反内卷的题材影响,创业板本身的业绩与投资逻辑如何?
陆灏川:反内卷是重要催化剂,但创业板自身周期也已显现积极信号,如光伏、锂电等行业的头部企业已在自发调整。从财务数据看,头部企业资本开支增速已显放缓,产能释放周期预计2026年下半年自然见顶,叠加估值低洼与投资者情绪退潮,板块已具备底部特征,下跌空间有限。反内卷政策的介入可能加速产能周期前移,推动资产价格从底部逐步企稳。因此,反内卷政策提供了向上的推力,而其自身的周期性决定了底部支撑已相对坚实。
主持人:如何从主题投资角度把握“反内卷”这一逻辑?
陆灏川:主题投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事件催化型,如军工受阅兵等节点推动,可提前布局、见好就收;另一类是产业变革型,边走边看型,如供给侧改革,能改变行业生态,需边走边看企业实质变化,时间跨度较长,反内卷就属于后者。把握反内卷主题的关键在于:
第一,左侧布局。在市场未充分认可时介入,选择估值合理、有安全边际且属政策重点的领域,避免主观臆测。
第二,保持耐心。反内卷的成效非线性兑现,企业行为变化与政策落地需时间验证,过程以季度乃至年计,股价可能随阶段性进展逐步上修,而非一次性爆发。
主持人:普通投资者应如何把握反内卷方向的投资机会?
陆灏川: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投资个股难度较大,更优策略是把握方向性机会,然后保持耐心,等待价值逐步显现。
聚焦核心方向:选择政策重点明确且估值合理的领域,如光伏、汽车,追求“模糊的正确”。
跟踪政策信号:自上而下关注政策推进力度,确保主题热度不减。
观察价格指标:关注关键商品价格是否企稳回升,如光伏硅料价格,这是基本面改善的直观信号。
天弘基金旗下拥有包含场内ETF、场外联接基金在内的多只创业板指数基金,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业板投资工具。
创业板ETF天弘(159977,联接A/001592,联接C/001593)紧密跟踪创业板指指数。创业板指数是深交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核心指数之一,由最具代表性的100家创业板上市企业股票组成,反映创业板市场层次的运行情况。创业板指数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占比高,成长性突出,兼具价值尺度与投资标的的功能。
创业板300ETF天弘(159836,场外联接A/011316,C/011317)紧密跟踪创业300指数。该指数涵盖创业板市场规模大、流动性好的300只股票,进一步刻画创业板市场的规模特征,为投资者提供新选择。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指数基金存在跟踪误差。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前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指数的过往业绩不代表任何基金产品未来业绩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