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产业链降价,光伏的又一次历史性拐点,终究还是来了。
[历史大反转]
涨价,2021年整个光伏产业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始作俑者是硅料,至于硅料价格大涨的原因,光伏“大跃进”下的供应链失衡是问题根本。
当产业整体扩张时,如果某一环节的扩产速度落后,那么必然拖累整体节奏,同时会引发下游对该环节的抢购。2020年是光伏玻璃,2021年则是硅料。
硅料从扩产到落地约1-1.5年,满产需要2-2.5年,相比之下,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等环节扩产周期只有3-6个月。很明显,硅料在短期内的产能释放完全跟不上下游扩产的速度。
更大的问题是,“双碳”政策给了光伏界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底气,硅片、电池、组件环节的产能动不动就翻倍增长。为了抢占市场,下游几家龙头大厂通过长单锁定了90%的硅料供应,让本不富裕的硅料产能更加捉襟见肘,中小企业和新进入者则在剩下不到10%的产能中抢食,把价格推上了天。
2020年12月,致密料价格还在80元/KG徘徊,而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这一数字翻了三倍还多。硅料价格的失控顺产业链依次向下传递,推动下游环节集体涨价。
没想到的是,转折来的如此之快。
去年11月底,隆基和中环打响了光伏降价第一枪,连续下调报价,随后全产业链价格跟跌,就连之前滚烫的硅料也绷不住了。
12月22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发布最新数据,单晶复投料成交均价下滑至23.86万元/吨,周环比下跌4.94%;单晶致密料成交均价下滑至23.62万元/吨,周环比下跌5.14%。今年1月5日,硅业分会发布最新数据,硅料价格继续下探。
事实上,去年三季度后,光伏产业链也曾出现价格回调,随后再次挑起,那这一次还会如故吗?
答案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