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在有机小分子光伏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学院王金亮教授课题组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吴宏滨教授课题组、美国伯克利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刘烽博士合作,利用基于氟代苯并噻二唑作为缺电子单元,引达省(IDT)作为富电子单元,联二噻吩作为封端单元的寡聚物材料和与富勒烯衍生物共混获得高达9.1%的光电转化效率和高达0.77的填充因子的...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学院王金亮教授课题组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吴宏滨教授课题组、美国伯克利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刘烽博士合作,利用基于氟代苯并噻二唑作为缺电子单元,引达省(IDT)作为富电子单元,联二噻吩作为封端单元的寡聚物材料和与富勒烯衍生物共混获得高达9.1%的光电转化效率和高达0.77的填充因子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熊宇杰教授课题组基于无机固体精准制备化学,采用晶体缺陷工程,设计出一类具有缺陷态的氧化钨纳米结构,在广谱光照条件下展现出优异的有氧偶联催化性能,有望实现低能耗和低成本的有机化工技术。该成果7月11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重要化学期刊《美国化学会志》上。当今的有机化工体系中,绝大...
与其他类型的太阳能电池相比,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还有一定差距。如何获得高光电转换效率的有机小分子/寡聚物电池材料存在巨大挑战。最近,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学院王金亮课题组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吴宏滨课题组、美国伯克利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刘烽在这一方面取得新突破。他们利用基于氟代苯并噻二唑...
近些年来,一些企业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及湖南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等工作部署,深入落实李克强总理关于“光伏发电是扶贫的有效举措”重要批示精神,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不断推动光伏发电进农村入农户,大力探索精准脱贫的新举措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进...
近日,《德国应用化学》发表中国科大新型柔性太阳能电池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基于课题组先前研究的半导体-金属界面上的热载流子注入效应,取得了近红外光区光电转换性能提高,使占据太阳光中52%的近红外光得到高效利用。中国科大熊宇杰教授课题组设计了一种可在近红外区域进行光电转换且具有力学柔性...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熊宇杰教授课题组基于应用广泛的半导体硅材料,采用金属纳米结构的热电子注入方法,设计出一种可在近红外区域进行光电转换且具有力学柔性的太阳能电池。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重要化学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上,并被选为该期刊的非常重要论文。太阳能利用是解决当前能...
作为石墨烯的新型衍生物,氟化石墨烯(Fluorinated graphene, FG)既保持了石墨烯的高强度和耐高温性能,又因氟原子的引入赋予了其表面能降低、疏水性强等新颖的物理化学性能,从而使其在新型微纳电子器件、生物医药和润滑材料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在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甘肃省“杰出...
目前大多数光伏器件(即太阳能电池)都是针对可见光进行吸收,占据太阳光中52%的近红外光并没有得到高效利用。正因为如此,增强在近红外区域的太阳光吸收和利用,成为一个关键科学问题,对器件类型的设计及机制研究提出了具体要求。针对该关键问题,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熊宇杰课题组基于地球上含量最高...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可以利用溶液旋涂、卷对卷和喷墨印刷等低成本制造技术,有望大大降低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近年来虽然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已经突破10%,但是大部分聚合物都是基于苯并二噻吩构筑单元。为了实现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的进一步突破,人们急需基于新设计策略和新构筑单元的太阳能电池...
近年来,新技术、新结构和新材料体系的大量引入,光伏器件呈现愈加复杂的多学科融合特征,给掌握其核心原理、有效设计和控制器件工作过程带来挑战。然而,长久以来,光伏器件的设计限于纯光学预测或稍进一步的低维载流子动力学层面。这对于未来主流的具备三维强空间特征的微纳光伏器件而言,显然难以准确反...
3月9日,A股上市公司东旭光电发布了"关于收购上海碳源汇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股权"的公告。公告显示,东旭光电决定拟以800万元收购郭守武、马圣杰、吴海霞三方所持上海碳源汇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124.7739641万元出资额,同时向上海碳源汇谷增资6545.45万元,以最终实现东旭光电持有上海碳源汇谷50.5%股...
一直以来,利用廉价的二氧化硅或硅酸盐制备硅材料都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目前工业上采用的方法依然是高温碳热还原法(>1700℃),所制备的硅大都为块材,难以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2007年至今,650℃条件下镁热还原二氧化硅是主要的制备纳米硅材料的方法,但该方法条件苛刻,容易产生副产物Mg2Si,且...
薄膜光伏器件由于其低成本、高效率、易加工和柔性便携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新型太阳能电池,因而受到广泛研究和关注。光伏器件内部的能级排布如何影响器件工作机理,例如光生载流子的分离、输运、复合和收集等基本过程,从而决定器件的能量转换效率是领域里的一个研究热点。但是,目前还没有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乔振华课题组与南京大学教授缪峰、王伯根合作,在多层石墨烯的压电效应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首次在实验上观察到石墨烯材料体系中正的压电效应,并在理论上揭示了多层结构内层间相互作用对该效应的显著贡献。研究成果于9月11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上,乔振华课题组的博...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SOI材料课题组在柔性Si/Ge纳米带确定性组装方面获得新进展。课题组提出了“边缘-剪切转移”(Edge-Cutting Transfer)技术,成功地实现了柔性Si/Ge纳米带在柔性基底上的可控转移及确定性组装。相关研究成果以Determinist...
日前,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调整五年立法规划,增加制定能源法、原子能法。在提交、审议多年之后,能源距离出台又近了一步。相关阅读: 能源领域母法胎动 发改委称《能源法》已上报国务院发改委通报称,《电力法(修订)》、《能源法》、《政府核准和备案投资项目管理条例》均已形成送审稿上报国务院,正在配...
2015年6月16日至17日,浙江晶盛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有浙江大学,杭州慧翔电液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参加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以下简称02专项)“硅材料设备应用工程”项目(2009ZX02011 )中的“300mm硅单晶直拉生长设备的开发”课题(...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SOI材料课题组在层数可控石墨烯薄膜制备方面取得新进展。课题组设计了Ni/Cu体系,并利用离子注入技术引入碳源,通过精确控制注入碳的剂量,成功实现了对石墨烯层数的调控。相关研究成果以Synthesis of Layer-Tunable Graphene: A C...
据河南许昌学院学报报道,该院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郑直课题组最近在新型异质结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研发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英国皇家化学会主办的《道尔顿》杂志。据了解,传统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虽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光电转化效率,但随着能源和环境两方面问题的日益突出,其生产和应用...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广海课题组采用高能脉冲激光照射技术制备出具有中间吸收带特征的非晶氧化钛——中间带氧化钛。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2015, 3, 11437-11443)上,并已申请发明专利。氧化钛被广泛应用在光催化降解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