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稻浪翻滚的平桂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气息。在各乡镇田间地头,一台台秸秆捡拾打捆机往来穿梭,将散落的水稻秸秆整齐打包,一捆捆方块状稻草包如规整的艺术品整齐码放在田间,随后由运输车辆送往收储站或加工企业。这幅繁忙景象,正是平桂区全面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平桂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以水稻、玉米、甘薯、木薯、花生、甘蔗等主要作物秸秆为重点,着力构建收储运体系、拓宽综合利用路径、强化宣传引导,推动秸秆从“生态包袱”向“绿色资源”转变,走出一条农业循环发展新路子。

构建收储体系,打通秸秆离田“最后一公里”
秸秆综合利用,收储运是关键。平桂区聚焦收储运这一核心环节,构建起“区有加工利用主体、乡镇有收储运中心、村有收储站点、秸秆主产区有临时堆放点”层级秸秆收储利用体系。目前,已在黄田镇、羊头镇、鹅塘镇、沙田镇、望高镇等乡镇禁烧区内建立秸秆收储站(点)8个,服务半径覆盖6个乡镇(街道)50多个行政村。
为提升离田效率,全区配备履带式方捆机、圆捆机、玉米青储机等离田作业机械27台,运输车辆60多辆,培育300吨以上规模的秸秆收储队伍11支,离田能力突破3万吨,“打捆—清运”“粉碎—清运”等秸秆田间收集、储运模式日趋完善。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实施秸秆还田13.68万亩,完成离田面积3.68万亩,离田秸秆折重量约1.47万吨,离田面积和重量均位居全市前列。
推进多元利用,释放秸秆资源“再生价值”
“秸秆不是废料,而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据统计,平桂区全年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约13.79万吨,可收集量11.59万吨,预计年综合利用量可达10.43万吨,力争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围绕这一目标,平桂区着力推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五料化”利用,让“小秸秆”持续释放生态与经济双重价值。
截至目前,平桂区202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量6.47万吨,其中肥料化利用5万吨,饲料化利用1.33万吨,燃料化利用0.08万吨,基料化利用0.01万吨,原料化利用0.05万吨,综合利用率为55.8%,秸秆离田利用量约1.47万吨,离田利用率12.7%,预计全年离田3.5万吨,离田率30%。

强化宣传引导,激发群众参与“内生动力”
“以前不知道秸秆还能用,现在知道烧了要被罚,用起来还有好处。”一位村民说出了身边的变化。为提升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平桂区通过微信公众号、村务公开栏、广播、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秸秆焚烧的危害和综合利用的意义、政策、技术及典型案例,提高农民对秸秆价值的认识,营造“不敢烧、不能烧、不想烧”的浓厚氛围。
平桂区还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秸秆还田、青贮氨化、食用菌栽培等实用技术培训,切实解决“不会用”的难题。同时,通过打造俞合、五丰、菊峰媛等一批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点,树立可看、可学、可复制的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农户和经营主体主动参与秸秆资源化利用。
下一步,平桂区将持续强化政策引导与科技支撑,重点推进收储体系优化、利用渠道拓展和群众参与意识提升,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