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太阳能光伏资讯
太阳能光伏网

光伏竞争新格局: 硅料紧平衡,电池结构性短缺

一边是光伏产业链上市公司股价的不断上涨,而另一边,行业内的竞争格局已在悄然发生变化。

近期,通威股份在与机构投资者的交流中表示,随着下游硅片企业新增产能如期释放,高纯晶硅供应愈发紧张,预计在未来一年内硅料的供需将会维持在一个紧平衡状态。

相关数据显示,从供给端来看,随着上一轮投资的新扩产硅料产能在2019年持续释放,2020年新增产能仅东方希望3万吨,保利协鑫2万吨,国内其他部分企业的产能在陆续检修、退出。与此同时,海外产能也遭受影响。韩国OCI、韩华退出光伏多晶硅市场,预计退出约10万吨。2021年行业除了通威8万吨产能年末投产外,没有其他新增产能。因此,2021年硅料总体增量有限。

需求端来看,根据硅业分会统计,2020年上半年国内硅料市场的需求量为23.8万吨,其中单晶硅料需求量为20.4万吨。根据预测,2021年的硅片需求量为56.5万吨,硅料总体供给缺口为1.5万吨。一业内人士认为,在2021年终端市场大尺寸、高效化需求预期下,这将有助于拉动高品质硅料需求持续增长,高纯单晶用料市场将维持紧平衡状态。

事实上,今年以来通威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频繁,而硅料供应也自然成为合作焦点。

9月25日,通威发布公告,宣布与隆基合作。根据《合作协议》,多晶硅料供需合作双方以每年10.8万吨多晶硅料的交易量为基础目标。隆基的硅料需求优先从通威采购,通威硅料优先保障给隆基。

根据通威规划,21年底通威将达到11.5-15万吨多晶硅产能,此次10.18万吨合作将占通威70%的产能。对于隆基而言,面对当下硅料供给偏紧张的局面,寻求上游稳定供货来源也是十分必要。

无独有偶,11月17日,通威股份发布公告,将与天合光能合作,共同成立项目公司并投资四个光伏产业链项目,合计投资额150亿元。

从项目细分来看,包括4万吨硅料项目,投资额40亿元;15GW拉棒项目,投资额50亿元;15GW切片项目,投资额15亿元;15GW高效晶硅电池项目,投资额45亿元。

两家企业合作,不仅仅是硅料供需双方的合作,而是能够进一步打造“硅料+硅片+电池”一体化布局。

据悉,通威除了是硅料行业龙头外,电池行业市占率为14%,排名行业第一。此番进军硅片产业,产业一体化下有望进一步放大成本优势。

东吴证券表示,未来几年,光伏行业的大基调是垂直一体化。此次通威和天合的合作,通过扩展硅片产能,能够提升各环节市占率,提高对全产业链的控制力。

招商证券则认为,通过合作,通威电池业务有望进一步发展。最近一年多来,一体化企业基于下游客户资源的优势,加大上游电池、硅片产能扩张,某种程度上对公司电池片的出货和盈利带来了影响。此次与天合深度合作,有望借助天合组件的渠道和品牌锁定定部分电池片出货,增长和盈利有望更加稳定。

不过,目前来看,不单是硅料将出现供需紧平衡的问题,在整体光伏电池可能供应过剩的情况下,某些型号的电池却面临结构性短缺的问题。

总体来看,光伏电池表现为低端产能过剩,高效产能不足。大部分电池转换效率不够,不利于下游光伏发电成本控制。因此,相当一部分产能需要进行替换,实际产能较为紧张。

2020年3月5日,国家能源局《关于2020年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的发布,标志着国内光伏平价上网的时代已经来临。这也意味着光伏电站补贴将进一步退坡,从而倒逼整个光伏制造业,来提供更低度电成本的电池、组件产品。在平价上网的驱动下,电池片企业面临“囚徒困境”,唯有实施改扩建和新建高效电池产能才能破局。

由于PERC电池技术转换效率提升已经接近天花板,整个光伏制造业开始在硅片端进行革新,通过推出更大尺寸硅片产品,带动电池、组件产线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据了解,大尺寸硅片的降本增速明显。相比于M2硅片,中环210大硅片可提升1%的光电转化效率,80%的单片功率,最后将体现在度电成本LCOE的大幅下降。

因此,光伏电池产业链各环节均主动顺应行业趋势,开始布局大尺寸产能硅片环节,隆基、中环从去年开始发布大尺寸硅片,大尺寸潮流正式开启;电池环节、组件环节各大厂商纷纷投入大尺寸产品的产能。未来几年,大硅片渗透率将快速提升。

一直以来,电池片环节就负担着光伏产业链“将本增效”的主要职责,行业内的技术迭代也多发生在电池片环节。目前,异质结电池(HJT)、IBC技术、Topcon技术等拥有更高转换效率的电池技术已经出现。为了降低度电成本,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将目光投向新技术。

据悉,通威对电池新技术路线投入最为积极,截至2020年4月,通威股份HJT电池最高转换效率已经突破24.6%。当前通威已经在成都和合肥布局了两条异质结产线,合计产能约250MW。而随着进一步降本增效,HJT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有望迎来快速增长。

东吴证券预计,2020年行业订单在3-5GWh,未来三年复合增速超过100%。预计到2025年左右,类比于过去三年单晶对多晶的替代,HJT将完成对PERC的全面替代。

不过在电池片的良品率以及产线长周期稳定运行方面,TOPCon和HJT技术都难以比肩成熟的PERC电池技术,短期来看新技术在电池投产应用方面并不普及。“至少三年以内,PERC电池技术都将是市场的主流技术”,一业内专家表示。

最新相关
蓝昆氢能在全国首创零储能离网制氢

蓝昆氢能在全国首创零储能离网制氢

无需储能加持,仅靠光电就能安全制氢!5月11日,山东日照蓝昆氢能零储能离网制氢成功运行。电解制氢模块无需配备任何储能装置,仅辅助系统需少量储能(3kWh)维持断电后的安全停机操作,在绿电纯离网...

全国首个!山东明确新能源入市方案

山东率先就新能源入市细则面向能源监管机构、电网企业及相关发电企业公开征求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这家TOPCon企业股权被轮候冻结

5月9日,棒杰股份(002634)发布关于子公司股权被轮候冻结的公告。公告称,浙江棒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近日收到了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法院")送达的《执行裁定书》[(2024)粤0...

硬核出击!上能电气闪耀 Intersolar 2025

2025年IntersolarEurope展会在德国慕尼黑隆重举办,上能电气携惊艳亮相,同时重磅推出,全面展示其在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创新成果,为行业及观众带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前沿光储技术与成果分享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