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光伏行业正经历“冰火两重天”,制造端深陷产能过剩泥潭,而运营端却悄然掀起一场由区块链技术驱动的融资革命。7月17日,硅料巨头协鑫科技宣布与太保资管香港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将其核心资产——低碳颗粒硅产品通过RWA(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模式转化为链上数字资产,并探索稳定币结算与去中心化金融整合。
简单来说,RWA是将房地产、碳配额、电站收益权等现实资产,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代币化”,投资者以更低门槛参与能源市场投资。协鑫科技认为,该项目有助于公司拓宽多元化融资管道,推动绿色低碳资产的透明化、标准化与全球化流通。
记者注意到,这其实是协鑫在RWA上的第二次突围,此前2025年初,协鑫能科完成了国内首单2亿元户用光伏电站RWA融资,彼时,该公司将湖南、湖北82MW分布式电站收益权拆分为等值通证,吸引香港持牌机构认购,融资周期缩短至传统ABS的1/5。
不过,此次合作,直指更轻量化的工业资产——颗粒硅的低碳价值,试图在行业低谷期撬动全球资本。
光伏RWA——盘活“沉默资产”
目前,光伏制造企业普遍面临高负债、现金流紧绷的困境。协鑫2024年财报显示,其资产负债率达68%,而颗粒硅生产线投资成本高达10亿元/万吨。通过RWA将低碳属性代币化,可将长期环保收益转化为即时流动性,同时规避主体信用依赖。
而在香港2025年5月通过的《稳定币条例》创造的监管红利下,光伏RWA无疑带来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根据协鑫发布的公告,本次合作的核心是搭建“RWA中台”,采用分层架构解决境内外合规冲突:
共建RWA中台基础设施:双方拟联合研发“RWA中台”,由太保资管香港的专业资产管理及投资顾问服务协助推动协鑫科技旗下资产的代币化进程。相关资产包括但不限于具备低碳属性的颗粒硅产品,并将其低碳价值特性将在链上进行代币化,透过市场定价机制与稳定币进行交易,从而实现资产价值的链上体现与流通;
共建数字资产投资与客户协同网络:凭借协鑫科技在新能源产业端的客户资源,以及太保资管香港强大的金融市场网络,将推动传统资产投资人与加密塬生投资者之间的双向转化,合力打造RWA投资生态,拓展客户服务维度与产品覆盖范畴;及
稳定币场景与收益模型探索:双方将共同研发将合规稳定币整合到交易平台并用于支付和结算场景,探索代币化基金份额作为稳定币潜在收益来源的创新应用模式。太保资管香港一直为基金和投资者提供投资建议,投资于稳定币的发行、运营、赎回、投资和交易提供专业服务的技术平台,在底层资产、系统开发、应用场景落地等领域处于市场前列。
此设计延续了协鑫户用光伏RWA项目的“非股权收益权”逻辑——投资者购买通证即获得资产增值收益分成,而非企业股权,避免触及证券合规红线。
市场的质疑声
对于该事件,市场上对光伏RWA的质疑集中于两点。
其一,资产价值锚定争议,以协鑫为例,其港股股价过去一年下跌37%,而计划代币化的颗粒硅近期报价仅58元/公斤,逼近成本线。若底层资产缺乏升值潜力,链上流通可能沦为“资金空转游戏”。
其二,合规套利风险,目前已有部分RWA项目被指利用区块链匿名性进行“左手倒右手”交易,即关联方认购代币制造虚假繁荣,实则内部资金腾挪。而本次太保与协鑫虽承诺仅面向持牌机构私募发行,但香港稳定币监管细则8月才生效,操作细节仍存模糊地带。
不过,尽管争议未消,但政策东风已至。
目前,香港定位加密资产中心,金管局“Ensemble沙盒”为RWA提供测试温床,稳定币立法打通支付闭环。另外,内地政策也在加速破冰,国务院“新国十条”鼓励险资出海,新能源资产跨境流通获默许。
不仅如此,在这一背景下,已经有企业跟进步伐加速,如朗新集团充电桩RWA融资1亿元,天合光能等龙头组建区块链实验室等。
对于代币化,协鑫科技董事长朱共山在签约现场直言:“RWA让每一度绿电、每一克硅料都成为全球投资者可配置的流动资产。”若此次颗粒硅代币化跑通,光伏产业链从硅料、组件到电站的全环节均可复制该模式,打开万亿级融资空间。
绿色资产流动性破局?
光伏+RWA的融合,本质是绿色资产流动性困局的破壁实验。在制造端内卷与融资端萎缩的双重挤压下,协鑫们试图用区块链技术将实体资产切割为可全球流通的“数字切片”,既规避贸易壁垒,又吸引加密资本输血实体经济。
然而,技术赋能无法脱离产业基本面。当光伏硅料仍深陷过剩周期,代币化或许能短暂缓解现金流焦虑,却难解产能出清之痛。真正的突破点,在于能否借RWA打通绿电消费与资本回报的闭环——例如将碳减排收益、绿电溢价等增量价值精准捕获并分配给投资者。这条路虽险,却值得寒冬中的探索者奋力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