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一场寒潮袭击了锦州,温度骤降到零下17℃。
同一天,另一场“寒潮”也向这个辽宁最大的光伏产业聚集地袭来——当天,美国商务部公布了中国输美光伏产品第二次“双反”调查终裁结果,将对中国大陆产太阳能电池板开征最高78.42%的反倾销关税,对太阳能组件开征最高49.79%的反补贴关税。
关于这个消息带给辽宁光伏产业的影响,记者在采访中遇到了难题:一个多月前,负责整个地区光伏产业的锦州光伏产业发展局被撤销。该局曾有个响亮的名头:“天下第一局”。
前副局长:现在工作已不涉及光伏
10月21日,锦州市公布了“撤销锦州光伏产业发展局(下称“光伏局”)”的消息。锦州市政府直属部分事业局改革方案显示,该局承担的各项职能将被划归各个职能部门,比如制定全市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的行政职责划入市发改委,其他职能则分别由经信委、科技局、光伏产业创业服务中心等负责。
此前,省政府办公厅曾下发通知,撤销了任务已经完成或职能已经转移的60个省政府议事协调机构,旨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减少工作环节,提高行政效能。其中,就包括辽宁(锦州)光伏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
对于光伏产业发展局被撤销的原因,锦州市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称,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意见》及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
光伏局被撤销后,有一些人告别了光伏领域,这其中就包括前光伏局副局长王晓东。他曾经负责光伏局的招商工作,目前被安排到锦州市经信委,工作已不涉及光伏产业。
根据王晓东先前掌握的情况,受全球经济环境影响,这些年国内光伏业经历了产业发展的寒冬,企业产值增长缓慢,当地也出现了一些掉队的企业。但是整体上看,锦州市光伏企业的数量并没有减少,目前锦州市光伏企业有34家,主导产品涉及切片、太阳能电池以及组件。
与王晓东不同,曾在锦州市光伏产业发展局工作的王东伟在机构改革后,继续做他的老本行,现在是锦州市光伏产业创业服务中心负责人。根据机构改革方案,光伏局被撤销后,为全市光伏产业发展提供服务的职责划入锦州市光伏产业创业服务中心,其成为锦州市经信委所属的副处级单位,核定领导职数主任1名。
“现在服务中心就有我一个人。”不久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王东伟说,创业服务中心没有政府职能,属于事业单位,并不负责招商和规划工作,至于具体为企业提供哪些服务,目前还没有定下来。
被更名的“光伏产业园”
从锦州老城区驱车向南,未到南山隧道,便会看见一座被太阳能电池板层层包裹的山,这便是作为示范工程建设的南山隧道南坡“光伏长城”项目。再向南的渤海大道上,沿线是一排排太阳能路灯,不需要电线,只要有阳光就会自己充电、照明。
如今,锦州越来越多的街道上安装了这种太阳能路灯,而这只是锦州光伏产业最直观的体现。
在距离渤海大道10公里的龙栖湾大道旁,锦州世博园北部,是一片面积十余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区内也矗立着一排排的太阳能路灯,但路面上没有划线。道路两侧间或有圈上的厂区围栏和空厂房,一些大块的空地上长着杂草。几家在生产中的厂区大门处没有任何厂名和标志,今年10月末记者在此采访时发现,马路上鲜见车辆通行。
园区内,仅有两家企业的“能源”和“阳光”字样可以提醒人们,这里,就是曾经的锦州光伏产业园。
在龙栖湾大道上,曾经矗立光伏产业园标志的地方,已经换了新的名称:“龙兴工业园”。一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说,何时改的名已经不记得了,应该有两年了。
这名工人称,其所在的公司是组装太阳能路灯的,灯杆和太阳能板都从外面购进,因某个部件没到货,因此这段时间生产线上没人。“产品销路还行,工资待遇也可以。”而厂房南侧的一片空地,是去年就准备再建一个厂房,“桩子都打好了,好像是贷款一直没下来。”
龙栖湾工业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入驻工业园区的企业并非都是光伏企业,还包括纺织和电子等类型的企业,其中园区内有10余家光伏企业。
“这些年,我们是咬着牙挺过来的,现在还在硬撑着。”园区一家光伏企业办公室负责人表示,除了受全球经济大环境影响,这些年国内光伏企业盲目上马,恶性竞争,导致产能过剩也困扰了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让企业遭遇了发展困境。据其透露,该企业进入园区后原本计划在2010年年底投产,但是由于管网配套不具备条件,再加上双反官司打得难解难分,光伏业被列入风险行业,银行不给贷款,闲置三年后企业才投产。
在其印象中,企业成立初期最艰难的日子,项目得不到资金的支持,双方股东只能四处筹钱,为了节省成本,厂区内的地下管网等配套设施,能自己做的就自己做。“去年企业还一直在亏损,现在企业订单数量有所增加,日子好过了点。”上述负责人坦言,虽然企业出现复苏迹象,但由于双反调查后,多晶硅原料涨价,而成品价格却一直在低位徘徊,企业盈利空间有限。
与上述光伏企业相比,工业园区内,另一家以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和单晶硅棒片为主导产品的能源公司表示,他们的产品因为不销往欧美,日子相对好过一些。
当年光伏局地位等同于发改委
公开资料显示,锦州地处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区,年均日照时间2600~3000小时,这是锦州发展光伏产业的资源优势、地缘优势和产业集聚的基础。从1997年诞生第一家光伏企业开始,10年间,2006年锦州光伏产业的产值突破10亿元。
彼时,光伏还是纯正的新兴行业,利润惊人。以太阳能产业的基础原料多晶硅为例,在德国等国家大力补贴推广之下,从2002年的20美元/公斤,随后竟一路飙涨到400美元/公斤,“十倍利润”、“三个月收回投资”等现实版神话,引得各路资金争先恐后地涌入。
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引起了锦州市政府的重视,对于这个传统工业城市而言,这是打造新的城市经济支柱的一大机遇——既可以实现GDP大幅提升,还能搭上“产业转型”的快车。
“全力打造百亿光伏产业基地。”在2007年锦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这样的宏伟目标。随后,锦州光伏产业列入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占地1500亩的光伏产业园破土动工,两个千吨级多晶硅项目上马。
为了全力推动光伏产业的发展,2008年,号称“天下第一局”的锦州光伏产业发展局成立。这是全国惟一一家市光伏产业发展局,其地位和作用与发改委、财政局等同,配备了精兵强将,还从外界聘请大量人才。“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为了一个产业成立这样一个行政机构。”锦州市原市委书记王文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可以称之为‘天下第一局’”。除了这个“天下第一局”,锦州还依托辽宁工业大学成立了光伏产业学院。
在锦州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锦州光伏产业实现了跨越发展。2005年锦州有光伏企业8家,产值5亿元;2010年光伏企业达30家,产值100亿元,形成了多晶硅、单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光伏工程设计与安装等比较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多个研发中心齐聚、多条技术路线并进、多种产品产出”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行业的狂飙突进,让人们对于前景更加乐观。2009年初,锦州制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光伏产业产值实现1000亿元,努力把锦州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硅材料生产基地、东北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基地、中国“光伏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