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liance联盟成员机构-荷兰应用科学研究组织(TNO)、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 Deft)、埃因霍温理工大学(TU Eindhoven)和比利时研究所Imec采用半透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与晶体硅采用四端串联配置叠层,实现了30.1%的太阳能电池功率转换效率。
2021年11月,该联盟成员的钙钛矿/硅叠层电池效率为29.2% ,2020年3月研究人员实现了28.7%的叠层效率。仅仅半年过去,便再次将效率推升至30.1%。
TNO项目的Gianluca Coletti对所取得的结果进行了详细解释,称是通过首先实现高度透明的接触,然后逐步改进吸收层和每个传输层,优化半透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所有层;钙钛矿电池高度透明的背面触点,允许超过93%的近红外光到达底部设备,再通过使用先进的光学和电学模拟作为实验室实验工作的指南,最终得以实现叠层电池的高效率。
研究人员所采用的叠层工艺是将钙钛矿器件放置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开发的硅异质结(SHJ)电池上。其中晶硅异质结部分是一个20×20平方毫米宽的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具有优化的表面钝化、透明导电氧化物和镀铜前触点,用于最先进的载流子提取;而其中的钙钛矿电池,则是TNO与TU Eindhoven和imec建造的高度近红外透明的钙钛矿设备,3mm x 3mm的钙钛矿电池效率已经从17.8%提高到19.7%。
随着电池的研究继续进行,研究人员希望通过提高钙钛矿电池的效率来提高电池的整体效率,直到达到叠层各部分的实际限制。
由于叠层技术可以更好地利用太阳光谱,因而比单结太阳能电池有更高的效率。目前最流行的叠层技术莫过于将钙钛矿与晶硅电池技术相结合:前者具有紫外和可见光的高效转换以及对近红外光的出色透明度,后者拥有优异的可见光转化效率。
在四端子(4T)叠层电池中,顶部和底部电池彼此独立运行,这使得在此类器件中应用不同的底部电池成为可能。研究人员在最近的一篇论文中还指出,该电池还能与PERC底部电池结合,用于24.5mW/cm2的双面串联微型组件,面积为100 cm2。比单面电池增加了3 mW/cm2的增益。而如果用于室外环境,在10%的反照率下,该模块的性能可以比单面产品高出2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