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太阳能光伏资讯
太阳能光伏网

风电不会走向悲观 重蹈光伏"覆辙"

201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为1800万千瓦,2011年1700万千瓦,2012年1200万千瓦,一条陡峭的“下降曲线”显示出“绿色能源”风电产业正遭遇“寒流”,于是业内外有人忧心忡忡:风电产业会不会成为“光伏第二”?但在昨天举行的上海国际海上风电及风电产业链大会暨展览会上,权威人士认为,应该以“两分法”来看待中国风电产业,产能过剩是客观的,然而出路不会像光伏那样“悲壮”。

风电增量连续4年全球第一

我国连续4年风电增量位列全球第一,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风电大国。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能源交通处处长郑方能介绍,去年,我国风电装机7530万千瓦,并网6230万千瓦,风电发电1亿千瓦,其中海上风电1500万千瓦,风电发电机容量世界最大。中国的风电设备制造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产化率达到85%。

国家已经将风电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我国的风电发电将超过2亿千瓦,2020年海上风电达到3000万千瓦。但也要看到风电目前只占我国发电总量的5%,大量使用煤炭发电造成的巨大二氧化碳排量危害严重。199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08亿吨,根据减排计划,到2050年将减少到104亿吨,这就倒逼人们加速运用风电在内的清洁能源。

全球风能协会秘书长Sawyer表示,美国、欧洲和中国都是风能利用的大国和区域,2015年,中国的风电将达到500万千瓦,而目前欧洲是1万千瓦,英国正在建设5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今后,欧洲与中国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风电还没有走向“悲观”

去年1200万千瓦装机的实际订单,但产能却达到3000万千瓦,中国风能协会理事长施鹏飞说,产能过剩是无疑的,但更严重的是风能市场的运作机制,现在的企业和部门都只顾眼前利益,他们看重的是自己任内的“成绩”,所以当过剩导致恶性竞争愈演愈烈时,一些劣质的风能设备通过低价竞争进入市场,使风能产业种下了“祸根”。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装备产业中不可能有“物美价廉”,好东西,就是好价钱,我们的风电产业缺乏竞争力在于创新能力差,其他产业也是如此。

对于目前风电陷入的困境,李俊峰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加速修建电网,让风电进入需求旺盛的地区,并尽快落实对风电的补贴及征收风电等支持政策,让企业能够生成更强的应对能力,真正形成新兴产业的实力。

不过,业内人士对风电还没有走向“悲观”,上海电气(601727,股吧)风能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孝龙提出了三点理由:第一,光伏目前主要依赖国际市场,而我国对风能的内需很强;第二,近年来,产业内“优胜劣汰”正在形成,一批质量低劣的厂家逐步出局,风电企业从过去的80多家已经减少到如今的30家左右,无论是整机厂还是零部件供应商都面临着整合;第三,风电投资不像光伏那样需要引进整条生产线,它属于“订单经济”,整机都是由齿轮箱、电机和叶片组成,所以“门槛”不高,除了厂房投资不大,因而这种产业结构不会造成大规模的积压,厂家“另谋出路”转型便利。

中国制造融入“绿色产业”

中国的风电装备制造大则大矣,但多数是中小容量的机组,且质量也没有进入国际先进水准,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的装备巨头上海电器选择了与西门子“联姻”的方式。据悉,上海电气引进与西门子组建风电装备合资企业,中方控股。西门子是世界先进风电制造商,欧洲英国、丹麦的风电设施多数采用他们的装备。合资引进了国际先进的技术,并开发研制5兆瓦、6兆瓦的大容量风电机组,使国产设备迅速进入大容量“阵营”。

全球化使我国风电制造走向全球采购的体系,金孝龙披露,现在西门子等国际巨头正把越来越多的海外订单放到上海来制造,采用更多的中国部件,这种国产化有利于提升我国的风电零部件的整体质量,在国际化中检验自己的实力,也消化了不少存量。

最新相关
博览中心屋顶光伏项目投用

博览中心屋顶光伏项目投用

近日,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的微型逆变器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并网运行。该项目利用15万平方米屋顶,铺设4万多块光伏板,总装机容量达24.55MWP。每年预计发电2480万千瓦时,除自用外...

山东高速光伏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

4月29日,随着蟠龙收费站最后一座光伏电站调试完成,由山东电建一公司承建的山东高速光伏项目所有站点实现全容量并网,标志着这一镶嵌在齐鲁交通动脉上的"绿色能源矩阵"全面投运。该项目场址位于...

湖北能源拜会湖北省能源局

近日,湖北能源董事长、党委书记张龙,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涂山峰拜会湖北省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熊江涛,双方就更好保障全省能源安全、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进行深入交流。湖北省能源局党组成员...

艾能聚子公司复产!

5月6日,艾能聚发布关于子公司复产的提示性公告。艾能聚全资子公司嘉兴艾特石英制品有限公司于 2025 年 4 月 4 日临时停产,预计停产时间至 2025 年 5 月 5 日,并计划于 2025 年 5 月 6 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