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是基于燃气轮机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能量存储系统。在储能时,利用电动机带动压缩机,将空气压缩并存储于储气罐中;在释能时,高压空气从储气室释放,进入燃烧室利用燃料燃烧加热升温后,驱动透平发电。
中国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发展迅速,已建成并网的示范项目有7个,累计装机规模182.5MW,占比约7%。已签约或开工建设的压缩空气储能项目25个,累计储能装机规模达到8797MW,是目前全球装机规模的3.5倍,预计2027年中国投运的压缩空气储能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5.8GW/23.2GWh。压缩空气储能的系统集成技术都掌握在哪些人手中?
基于此,物理储能网做出如下梳理:
华夏智慧(北京)能源有限公司
华夏智慧(北京)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9月7日,注册于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是一家以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为主的企业。公司主营发电/供电业务、建设工程设计及新能源技术开发,覆盖风电、光伏、储能等领域。
技术方向:聚焦压缩空气储能及综合能源利用,参与四川船山区200MW项目系统设计与优化。
合作伙伴:与富佳股份、能耀科技等在储能项目投资与零碳技术领域合作。
一、拟在建及签约项目
1、四川井研县300MW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
总投资约32亿元,计划建设300MW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及配套设施,利用当地盐穴资源实现电力调峰。
2022年11月已与井研县政府签约,目前处于拟在建阶段。
2、四川遂宁船山区200MW压缩空气储能及综合能源利用项目
川内首个压缩空气储能项目,设计规模200MW,2023年12月通过初步设计评审,计划通过谷电储存缓解高峰用电压力。
2024年处于前期推进阶段,获地方政府重点支持。
3、四川自贡大安区600MW压缩空气盐穴储能示范项目
规划规模600MW,2022年11月与大安区政府签约,总投资约58亿元,拟利用盐穴资源开发大型储能基地。
中储国能(北京)技术有限公司
中储国能(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12月,是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孵化的产业化公司,专注于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现为全球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领域的开拓者和引领者。公司核心技术涵盖300MW级盐穴/人工硐室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其300MW项目设计效率达72.1%,全寿命度电成本0.2-0.3元/kWh,寿命长达30-50年。截至2025年,已建成河北张家口100MW(全球首套)、山东肥城300MW(全球最大)等标志性示范项目,参建项目总规模超5000MW,其中5项入选国家新型储能试点示范。公司控股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华科超能,具备研发、装备制造、工程实施及电站运营全链条能力,2023年完成超10亿元A轮融资。
一、已投运项目
1、山东肥城300MW/1800MWh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
进展:2024年4月并网发电,为全球首套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额定设计效率72.1%,年发电量约6亿度。
荣誉:入选国家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获2025年国际储能创新大赛“储能应用创新典范TOP10。
2、大唐中宁100MW/400MWh先进压缩空气储能项目
进展:2024年投运,采用中储国能全套装备,同年9月获评“2024双碳科技创新典型案例”。
二、在建及调试项目
1、内蒙古苏尼特左旗100MW/400MWh压缩空气储能1号示范项目
状态:拟在建,计划2025年推进。
2、山东泗水县300MW/1200MWh先进压缩空气储能项目
状态:拟在建,2025年1月更新进展。
3、江西铅山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电站
技术:采用中储国能300MW级系统,为国家能源局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依托工程。
4、河南信阳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技术:同为300MW级首台(套)示范项目。
三、新签约项目(2024年)
1、山东肥城盐穴储能集群项目
规模:包含三个超大型项目(中储国能660MW、山东高速660MW、水发集团600MW),总装机1920MW。
地位:建成后肥城将成为全国最大盐穴储能基地,总规模达3180MW。
四、其他重要参与项目
国家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共有5个采用中储国能技术的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入选2024年国家能源局示范名单,包括肥城300MW项目等。
技术输出项目:截至2025年5月,全国已投运13个压缩空气储能项目中,中储国能参建项目累计装机近1000MW。
北京启迪华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北京启迪华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注册于北京市海淀区。是启迪控股旗下专注于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依托清华大学卢强院士团队的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核心技术,具备系统设计、关键设备制造及工程实施能力,曾参与江苏金坛60MW国家示范项目(全球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2022-2023年,公司中标吉林大安100kW压缩空气储能设备项目,并签约河北开平200MW储能项目,同时与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截至2025年,公司拥有20余项专利,业务覆盖储能系统集成、新能源配套及多能联供解决方案,但公开信息显示其近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多处于前期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投产。
一、在建及签约项目
1、河北开平区200MW压缩空气储能项目
2023年2月签约,计划投资16亿元建设200MW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目前处于拟在建阶段。
该项目被列为唐山市2023年第一季度集中签约重点项目,但2024-2025年未见最新进展披露。
2、吉林大安海坨50MW风电配套100kW压缩空气储能项目
2022年中标中国华电科工集团该项目中的100kW压缩空气储能发电成套设备采购。
采用清华大学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打造冷热电多能联供系统,是风光可再生能源协同应用的示范工程。
二、战略合作项目
1、与中电建新能源集团合作开发项目
2022年10月签署战略协议,协作开拓国内新能源及压缩空气储能市场,依托启迪华腾的技术优势与中电建的项目开发能力推进项目实施。
截至2025年7月,尚未公开具体落地项目信息。
中能建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中能建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能建数科")是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旗下专注新型储能与数字科技的核心子公司,成立于2021年12月,注册资本50亿元。公司聚焦压缩空气储能、电氢耦合等前沿技术,已建成全球首个300MW级(湖北应城)和单机最大350MW(山东泰安)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掌握非补燃系统全产业链核心技术。作为国家能源局储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员,2025年牵头制定压缩空气储能领域首批国家标准,并建成亚洲最大熔盐储能实证平台。目前在全国布局10余个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总装机超2GW,形成"研发-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商用。
一、已投产项目
1、湖北应城300MW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
全球首座300MW级项目,2025年1月9日全容量并网发电,创造单机功率(300MW)、储能规模(1500MWh)及转换效率(约70%)三项世界纪录。
利用废弃盐穴储气,实现关键装备100%国产化,形成专利及标准200余项。
2、山东泰安350MW压缩空气储能创新示范项目
全球单机功率最大(350MW),2024年4月全容量并网,储能规模1800MWh。
列为2024年山东省重大项目,入选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产业攻关项目。
二、在建及新签约项目
1、陕西铜川350MW/1400MWh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
2025年6月启动地上工程EPC招标,计划投资开发盐穴储气技术。
2、山东海阳350MW压气储能工程
2025年5月启动地面/地下工程可行性研究,拟建人工硐室储气系统。
3、新疆乌鲁木齐达坂城区350MW压气储能工程
2025年4月启动地下工程可研,拓展西北区域布局。
4、甘肃敦煌660MW压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
全球单机功率最大规划项目(660MW),2025年5月进入拟在建阶段。
三、技术标准与创新突破
主导国家标准制定:2025年4月牵头编制《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蓄热换热系统技术要求》(国内首部),填补技术标准空白;同年7月发布行业首部效率指标计算标准(DL/T 2916-2025)。
核心技术入选国家目录:新型熔盐中试验证平台(支撑非补燃技术)2025年6月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对外开放服务目录》。
安徽佑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佑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专注于新能源电力电子设备研发与制造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部位于合肥高新区。公司核心业务涵盖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光储一体化系统及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的研发生产,产品通过CQC、TÜV等多项国际认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公司储能变流器出货量跻身全球前十,自主研发的1500V高压储能系统实现批量应用。截至2025年,公司拥有专利200余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5项,并建成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其"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已应用于多个百兆瓦级新能源项目。
一、在建或签约项目
1、三峡能源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与关键装备研制及应用示范项目(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
容量: 60MW/240MWh
参与角色:作为系统集成商,与陕鼓动力签约提供压缩机机组及附属设备,负责技术研发与装备研制。
状态: 2024年1月签约,目前在建中,旨在解决内蒙古地区清洁能源消纳及电网波动性问题,预计2025年内投运。
技术亮点:项目采用非补燃技术路线,整合风光储一体化系统,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2、年产10台(套)压缩空气储能主设备项目(安徽芜湖)
容量:年产设备能力对应300MW以上规模项目(具体项目未披露)。
参与角色:自主投资建设生产设施,为外部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提供核心装备。
状态: 2025年5月启动规划,属于新建项目,投资额3.2亿元,预计2025年内完成前期工作。
二、洽谈与规划项目
1、西乌旗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
容量:暂未公开具体规模,计划建设“较大规模储能项目”及配套风光设施。
参与角色:与地方政府及深能北控等企业合作,负责系统集成与风光储一体化方案设计。
状态: 2025年4月进入深度洽谈阶段,计划2025年内启动建设,目标打造区域能源转型示范。
三、技术支持与创新项目
佑赛科技还通过专利技术间接支持压缩空气储能项目,例如:
专利技术应用项目:2024-2025年,公司联合国家电网安徽电力、南京佑赛科技等,取得多项压缩空气储能专利,包括分布式系统多能综合利用运行控制方法(公开号CN118939051A)及优化运行方法(授权号CN120030923B),这些技术已应用于三峡化德等项目,提高系统效率10%-20%。
国家级示范项目参与:作为系统集成商,团队支撑多个能源企业开发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累计规模超5GW,但未披露2024-2025年新增具体项目名称。
北京嘉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嘉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2月28日,注册地位于北京市怀柔区雁栖经济开发区,是一家专注于压缩气体储能技术研发与系统集成的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认证)。公司核心团队来自武汉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及国家电网等电力系统单位,拥有30年行业经验,并与华北电力大学共建产学研平台,依托国家级科研中心开展液态空气储能(LAES)等前沿技术研发。其业务涵盖压缩空气储能设备制造、系统仿真优化及冷能互补技术应用,已申请"液态空气储能与LNG冷能互补系统"等专利(公开号CN119801683A),并参与华夏智慧遂宁200MW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技术验证。2023年签约的山东寿光500MW/2500MWh深冷液化空气储能项目为当前全球最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案例。公司拥有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8项,并通过天使轮融资数千万元。
一、核心项目
1、山东寿光500MW/2500MWh深冷液化空气储能项目
规模与技术:全球最大规模的液化空气储能(LAES)商业化项目,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冷液化技术,实现电能与冷能高效转换。
进展:2023年11月签约,2024年申报列入山东省能源局重点能源项目,计划2025年投运,推动液化空气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
2、华夏智慧遂宁200MW压缩空气储能项目
参与内容:承担技术验证与系统优化,项目采用压缩气体储能技术路线,具体规模未公开。
状态:2024年启动前期工作,计划2025年推进建设。
二、技术创新与专利应用
专利技术支撑:嘉泰新能将自主研发的液态空气储能与LNG冷能互补系统(专利号CN119801683A)应用于寿光项目,提升综合能效10%-15%。
产学研合作:联合华北电力大学开展液态空气储能(LAES)技术迭代,2024年完成多能互补系统仿真平台搭建,支撑项目落地。
河北建投储能技术有限公司
河北建投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3月31日,由建投能源(持股60%)和河北建投国融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持股40%)共同持股,是河北建设投资集团旗下专注于储能领域的国有控股企业。公司总部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经济开发区,主营储能技术服务、新兴能源技术研发及设备集成,拥有22项专利和2项行政许可,作为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其核心成果包括国内首个并网成功的1MW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该技术通过"揭榜挂帅"机制与石家庄铁道大学联合研发,实现核心设备100%国产化,储能密度达传统技术的20倍,并具备冷-热-电联供能力。目前公司已对外投资4家企业,正推动百兆瓦级液态空气储能与火电/LNG耦合项目,目标成为市场化储能技术供应商。
一、建成投运项目
1、石家庄1MW/4MWh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
定位:国内首个全系统液态空气储能电站,承担河北省首批“揭榜挂帅”科研任务,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技术指标:单机功率1000kW,日发电量4000度,可满足400户家庭日用电需求;储能密度为压缩空气储能的20倍,设备寿命超30年,主设备国产化率100%。
关键进展:2024年9月:膨胀发电系统首次并网成功;2024年12月31日:完成3个月试运行,实现全流程稳定发电。
应用场景:验证平原地区灵活选址能力,无化学污染,介质为空气。
二、规划推进项目
1、唐山LNG冷能复用液态空气储能项目
技术整合:计划复用河北建投唐山LNG接收站的冷能资源,提升系统综合能效,实现“冷-电”转化。
进展:已完成技术可行性研究,进入场景适配论证阶段。
2、百兆瓦级液态空气储能项目
目标规模:基于中试项目经验,规划建设百兆瓦级项目,支撑河北新能源消纳(风光装机超1亿千瓦)。
定位:纳入河北省新型储能规划,探索与火电、工业园区多联产系统集成。
三、其他相关布局
1、定州200MW/400MWh独立储能项目
2025年3月启动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招标,技术路线可能包含液态空气储能。
2、元氏100MW/200MWh独立储能项目
2025年4月推进接入系统与可研报告编制,液态空气储能技术或为备选方案。
中绿中科储能技术有限公司
中绿中科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是由中国绿发投资集团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等8家单位于2010年合资成立的国有控股高科技企业,注册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礼士胡同18号2幢26。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科改企业”和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公司专注于液态空气储能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其核心技术包括60MW/600MWh液态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该系统通过高压压缩和深低温液化技术实现能量密度提升750倍,且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目前在建的青海格尔木60MW项目为全球最大液态空气储能示范工程,预计2024年底并网,可解决新能源消纳与电网调峰难题。公司业务涵盖储能设备研发、电站EPC及投资运营,形成了从技术研发到工程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一、核心建设项目
1、青海格尔木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
项目规模:60MW/600MWh,配建250MW光伏电站,是全球液态空气储能领域功率最高、容量最大的示范工程。
关键进展:2023年7月:项目在格尔木东出口光伏园区正式开工;2024年8月:完成土建主体工程,核心设备(如全球最大离心压缩机)下线,转入安装阶段;2024年9月:进入设备调试期,计划于2025年9月底全面投产。
技术亮点:液态空气密度较气态提升750倍,实现常压低温安全存储;采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七项国际创新技术,国产化率100%;
年消纳新能源电量超10亿度,可满足约2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
战略定位: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国家发改委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工程;解决沙戈荒地区新能源消纳与电网调峰难题。
二、其他布局与技术储备
多场景应用探索:开发液态空气储能的冷-热-电联供技术,适配钢铁厂、化工厂等工商业场景,综合能效达75–85%。推进与风电、光伏的多能互补集成,支撑分布式微电网建设。
产业链协同:联合沈鼓集团研制全球最大水平剖分式离心压缩机(叶轮直径2米);主导制定液态空气储能技术规范团体标准,推动行业标准化。
江苏金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金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7月24日,注册地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开发区元启路18号,是一家专注于储能技术研发与应用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由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丁玉龙教授发起创立。主营业务包括复合相变储热材料(覆盖-150℃至1000℃)、蓄热式电锅炉等产品研发,并布局液态空气储能技术,其系统储能效率达70-75%。2024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建成300MW储热/冷装置,年消纳清洁电力6亿度。公司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2项,产品应用于北京、青海等10余省市的新能源及工业领域。
一、技术参与类项目
1、定西通渭压缩空气+锂电池组合式网侧共享储能项目
技术角色:提供压空水蓄热系统整体解决方案,负责系统集成与调试。
项目规模:未公开具体容量,定位为网侧共享储能示范工程。
进展:2025年4月前完成设备供货及调试,实现系统稳定运行。
2、河北省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前期阶段)
技术角色:完成技术方案论证,推进接入系统批复等前期工作
进度:截至2025年4月,尚未公开开工时间
北京博睿鼎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博睿鼎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具体时间未公开),注册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同时在湖南省长沙市设有分支机构。公司定位为二氧化碳储能技术领域的开拓者,专注于双碳背景下的能源结构变革,核心团队包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科研人员。主营业务涵盖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解决方案、高端装备研发及工程成套服务,其技术可将电网弃风弃光电能转化为液态二氧化碳存储,实现8小时以上长时储能,系统效率达60%以上。2025年6月,公司联合中南大学申报的《面向低品位热源与新能源消纳的二氧化碳储能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入选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推动兆瓦级示范工程建设。典型项目包括2024年投运的芜湖海螺10MW/80MWh全球首套二氧化碳储能示范系统,该项目创新采用柔性储气材料,实现低品位工业余热利用与碳循环
一、在建/规划中商业化项目
1、山东肥城100MW/400MWh二氧化碳储能商业化电站
项目角色:主导技术方案与系统集成,为国际首套百兆瓦级商业化立项项目。
技术参数:设计循环效率65-75%,最高压力<7.5MPa,预期度电成本0.2元/度;适配电网调峰及工业园区多能互补场景。
进展:2023年12月20日完成立项备案;截至2025年3月,处于规划建设阶段。
二、技术合作与研发项目
1、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5年6月立项)
项目名称:《面向低品位热源与新能源消纳的二氧化碳储能技术开发与示范》。
合作方:联合中南大学、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申报。
目标:建设兆瓦级示范工程,提升新能源消纳与工业余热回收效率;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标准化
百穰新能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百穰新能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9月26日,是一家专注于安全、长时、绿色、可持续储能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总部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公司聚焦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研发,其全球首套10MW/80MWh示范项目入选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试点,技术具备气液相变储能、余热利用等创新特性,系统效率达60%-65%,最大容量可达1000MWh等级。拥有121项专利覆盖储能控制方法等核心技术,与西安交通大学、安徽海螺集团等开展产学研合作,获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等资质认证。业务涵盖新能源发电配套、电网调峰等场景,致力于提供定制化储能解决方案。
一、技术突破与专利支撑
系统创新:采用气液相变储能技术,通过专利储气子系统(CN119289275B)优化气流均衡,提升运行效率;开发智能控制系统(CN120251339A),利用高温气体预置换管道低温工质,减少能量损耗。
安全与环保:压力和温度等级低(<7.0MPa,≤300℃),规避高压高温风险;闭环工质循环,全程零碳排放。
商业化优势:建设成本低于抽水蓄能,适配沙戈荒、盐碱地等复杂地貌;2025年新建芜湖制造基地(海穰新能源),强化设备产能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