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全球液流电池网获悉,5月6日下午,常州钟楼区举行了新能源产业专题对接会。此次会议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智慧项目与新型钒液流储能项目,政府部门与企业代表展开深度磋商。钟楼区委书记李超鲲,钟楼区委常委、邹区镇党委书记、高新园管理办公室主任万建新,钟楼区副区长吴伟等参与洽谈;中科私董会联合创始人、中科长三角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主任、江苏元钰昆科技园董事长郑栋,泓曜绿能董事长邓桂林携管理团队,联合苏州东方汇通科技、江苏攀华智能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浩元等企业家,与国网常州公司、区发改局、商务局及邹区镇政府形成三方联动机制,共同推进项目落地。
区位优势与产业生态
钟楼高新区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位于上海、南京、杭州三大都市圈“黄金夹角”,形成“空港+高铁+公路+水运”四位一体交通网络:30分钟直达常州奔牛国际机场,1小时高铁通达上海,毗邻京杭大运河常州港实现“一单制”物流改革,与上海外高桥港协同效率提升40%。作为常州新能源产业核心引擎,高新区50公里半径内集聚动力电池、智能座舱等完整产业链,90%采购需求实现本地化响应,构建“上午下单、下午到货”的敏捷供应链体系。
载体建设与招商环境
高新区以“国际化标准、全周期配套”构建产业承载体系,形成“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空间矩阵:
东久(钟楼)智造园:占地136亩,9.8万平方米高标准双层厂房已竣工,配备20吨行车吊,满足智能制造需求;
钟楼创新产业园:128.5亩复合型载体预计2025年6月交付,部分厂房实现“拿地即开工”,3个月完成审批全流程;
专项用地储备:立创西侧50亩工业用地3个月可供地,水电气热管网同步完善;东久二期288亩一类物流仓储用地为区域枢纽建设提供稀缺空间。
项目布局与战略价值
本次签约的钒液流储能项目总投资18亿元,规划建设100MW/400MWh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该项目采用全球领先的铁铬液流电池技术,单体电堆循环寿命达2万次,能量转换效率突破80%,计划12个月内建成投运后,可提供4小时持续调峰能力,年消纳可再生能源电量超5亿千瓦时。此次对接会上,国网常州公司明确将配套建设专属输配线路,区发改局承诺纳入新能源重点项目绿色通道。
智慧电梯系统的技术细节在会议中首次全景呈现。由江苏攀华智能联合中科院电子所、上海交大研发的系统,包含四大核心模块:物联网应急救援系统实现“一键呼救+智能派单”,救援响应时效较传统模式提升50%;AI视觉识别的电瓶车禁入系统告警准确率达98.7%;NEP等离子动态消杀装置对新冠病毒灭活率超99%;多传感器融合的安全管理系统使老旧电梯故障率下降65%。根据PPP模式方案,项目将于2025年前完成钟楼区7000台电梯改造,预计带动本地传感器制造、AI算法开发等产业链产值增长3倍,并计划在3年内实现北交所上市目标。
会议特别设置的互动环节促成多项实质进展:区商务局现场表态将修订《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管理办法》,为智慧电梯系统提供政策适配;邹区镇党委承诺优先保障项目用地需求;国网常州公司则承诺配套建设智慧能源管理系统。钟楼区副区长吴伟在总结发言中强调:“建立‘专班专员+定期会商’机制,确保技术方案与政策供给同步落地。”
当前,钟楼区新能源产业已形成“发储送用”完整生态链,集聚恩都法、裕兴股份等链主企业12家,建成省级创新平台51个。此次对接的储能电站与智慧电梯项目,既是科技创新的实践样本,更是落实“双碳”战略的关键支点。通过“技术攻关+场景应用+政策适配”三位一体机制,为新能源产业与智慧城市建设深度融合提供实践范式。
让技术创新的“最先一公里”与产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无缝衔接,这正是钟楼打造新能源之都核心区的战略选择。随着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的建立,一个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正在长三角中轴枢纽加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