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太阳能光伏资讯
太阳能光伏网

"秸"尽所能,为新邵乡村振兴赋予绿色动能

连日来,新邵县中稻、玉米等粮食作物收割逐渐接近尾声。如何破解秸秆处理难题?新邵县以创新实践推动秸秆综合利用,让曾经“烧之污染、弃之可惜”的秸秆,彻底告别“一把火”的命运,踏上“变废为宝”的循环之路,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秸秆“变身”,降本增效惠农户

9月23日,在新田铺镇新田坊村,华湘赢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昌显驾驶着秸秆割草机,在收完中稻的稻田里来回穿梭。很快,一片片一尺多高的枯黄稻茬便被机器“吞入腹中”。

“公司现有140多头牛存栏,以前从外省收购草料,每吨要800多块钱。现在收购本地秸秆做饲料,每吨不到300块,每月能节省成本近50000元,一年预计可节省近60万元。”面对采访,吴昌显满心欢喜地算起经济账,同时表示感谢政府的好政策,让他对肉牛养殖更有信心。

9月25日,位于龙溪铺镇的湖南家肥屋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饲料加工车间内,秸秆粉碎机、裹包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工人们忙着将收集来的废弃秸秆粉碎打包。经过青贮、氨化加工,这些秸秆华丽转身,成为公司130多头西门塔尔肉牛的舌尖“美食”。

在该公司有机肥厂区,黑褐色的有机肥有序堆放。这些肥料由秸秆与肉牛粪污通过厌氧发酵技术转化而成,将用于公司千余亩茭白、生姜、玉米种植基地。此举不仅能提升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增强抗病能力,提升农产品品质,更有效避免了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

技术破局,引领产业新升级

如果说华湘赢公司是“秸秆变饲料”的实践者,家肥屋润公司则是“技术破局”的探索者。该公司针对秸秆焚烧的环境问题自主研发创新技术,跳出传统利用路径,为秸秆找到更多“出路”。

公司在当地打造种(植)养(殖)加(工)一体生态项目,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链条。目前,其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年可处理秸秆2万吨,生产饲料1.5万吨、有机肥1万吨,年产值达9200万元。项目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更带动了农民增收和地方产业升级,成为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的典范。

“秸秆回收综合利用是公司生产的重要版块,现已建成饲料加工厂、有机肥厂、收储大棚,主要加工玉米秸秆、高粱秸秆、稻草,制成饲料、有机肥和纤维原料。目前每天可加工稻草200吨,回收秸秆100吨。”公司负责人蔡永贵介绍说。

政策引领,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新邵县作为农业大县,水稻、油菜、花生、大豆、玉米等农作物资源丰富,秸秆产量大。近年来,新邵县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可还按标准还、应离尽量离”的原则,通过技术进步和政策引导,推动农作物秸秆迈向“五化”(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发展新阶段,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问题,提升综合利用率,实现生态保护与“变废为宝”双赢,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

为保障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落地,新邵县计划在乡镇建立22个收储网点,目前已建成6个;建立2个收储中心,总面积达7000平方米。同时,对购买秸秆利用设备加大补贴力度,补贴比例达50%,全县现已购置8台稻草打捆机、3台高性能低茬收割机、2台灭茬收集一体机。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落实补贴政策,进一步增强群众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认识,推进中晚稻低茬收割,确保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持续擦亮绿色发展底色,让生态红利惠及更多农户。”新邵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最新相关

济南市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视频会议召开

为切实抓好“三秋”期间秸秆综合利用工作,9月25日上午,局一级调研员黄振鹏组织召开全市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视频会议。会上,平阴县、商河县分别围绕本年度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