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是“绿色出行宣传月”。“人民出行”公务电动车项目1日启动,为短途公务出行提供绿色解决方案。
注册、扫码、骑行、在规定地点归还车辆,在使用上,这次试点的公务电动车和共享电动车类似。不过,“人民出行”执行主任邢震告诉记者,公务电动车将用于日常的中短途公务出行。使用者要由所在单位集体购买服务或者公务出行卡,个人和单位信息经过平台审核后,才能够正常骑行。
“我们解决的就是公务、公差出行难题,为他们提供了一种便捷、环保、绿色的出行解决方式。尤其像北京,交通拥堵(现象严重),所以未来公务出行要更便利、更便捷,(公务电动车)通航里程更长,可以节省大部分在路上的时间。”邢震说。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推行公务出行“社会化、市场化”,引来多家出行平台争先布局。在呼和浩特,当地交警与共享单车平台合作,使用定制版助力车巡逻,每起简易事故的处理时间平均缩短10-15分钟。邢震也乐观估计,“公务出行”市场“非常大”,目前已经和近20个国家部委及单位签约。
此外,在政策层面,公务出行也是各平台规避政策壁垒的重要方向。交通运输部、公安部等部门曾经多次重申:不鼓励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也就是共享电动车。在采访中,邢震多次强调,公务出行车并不是共享电动车。
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张柱庭解释说,我国相关法律鼓励公务部门使用非机动交通工具出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已经明确将电动自行车列入非机动车的范畴。《节约能源法》第43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鼓励使用非机动交通工具出行。对使用非机动交通工具出行,在法律层面是明确规定给予鼓励的。”
不过,张柱庭提醒,共享电动车在此前运行中存在的车辆不合规、电池容易引发火灾、停放混乱等问题,值得公务出行车注意。
对此“人民出行”监管处处长俞滨介绍:公务用车采用北斗导航系统与GPS导航系统,结合电子围栏技术,实现无桩式定点停车。在安全层面也都加强保障。“所有的车辆都是在新国标3C认证的基础上进行研发、生产,所有车辆都已经上牌备案登记,并且有相应的骑行保险。采集数据遵守严格的保密流程和保密制度。此外,对每一块电池的充电过程和使用过程,我们也都做到全天候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