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太阳能光伏资讯
太阳能光伏网

世界历史上15次大规模停电中,为什么没有中国?

2025年4月28日,西班牙和葡萄牙及欧洲部分地区突发历史性大停电,影响超5000万人,持续近10小时。

受此影响,西班牙全境约116列火车停运,马德里等多地地铁关闭,医院启动应急供电设备,马德里网球大师赛暂停,各地商业活动陷入停顿。

民众涌入少数仍然营业的超市抢购水、罐头食品、手电筒、蜡烛等应急用品。这是两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停电,也是世界范围内受影响人数最多的15次停电之一。

据葡萄牙运营商REN表示,此次停电是由“罕见的大气现象”引起的,西班牙的极端温度变化导致非常高压线路出现“异常振荡”。电网在高可再生能源渗透率下的脆弱性可能加剧了故障的影响范围。

多设备脱网,形成级联失效

众所周知,电力传输有个特点,基本都是交流传输,交流就会有频率。中国是50Hz,欧美为60Hz。这个频率是怎么产生的呢,电网里发电机的转子机械转速直接决定了电网的频率,这个频率又和下游用户的频率直接挂钩。具体的体现,就是发电端的有功功率和用户侧的负荷。

而用户家里开灯、开空调的用电量,会直接“拽”这个转子的转速—用电多,转子就像被突然踩了刹车;用电少,转子又像撒了欢的陀螺。所以电网频率其实是发电和用电在“拔河”,谁用力猛了,绳子(频率)就会晃悠。

一旦这个频率振幅过大,那么大家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影响。尤其是对发电端,一般较小的频率变动,是发电机组能自我调节的震荡区间,不论是通过单一机组的转速调节,还是通过相邻机组群的调速和爬坡调节。

比如突然有人家开空调了,转子慢了一点点,机器会自动“加油门”提速(调速器调节);或者旁边机组赶紧顶上(相邻机组支援)。但要是晃悠得太猛超过这个频率,会对发电系统造成损害,而且超过这个频率同步极限,很容易出现所谓的“机组失步”,即多个机组无法再同频同相运行。这时候电力体系的自我保护系统就会自动将失步的机组断开,隔离出电网。

但如果一个区域内无更多可调发电资源,则频率偏离进一步放大,接连触发继电保护,导致更多设备脱网,形成级联失效。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此次事件,直接触发原因为大范围异常的气候,导致可再生能源发电不足,同时下游用电需求大幅增长。电网的频率,是需要用户和发电侧两端来配合的,现在一段用电激增,一段发电出力不足,频率就出现的震荡,两边一升一降,再加上电网老旧,没有预备电源和调节系统,电网就崩了。

据统计,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可再生能源占比分别达56.8%和70%以上,老旧电网与新能源波动性叠加,彻底暴露了高比例新能源电网的脆弱性。

伊比利亚半岛停电事件的发生,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新能源大发展的背景下,对于电网安全的保障要求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愈发提高。这一切都归结于光伏、风能等不稳定发电给整个电网系统带来的电力结构失衡。国外如此,我国亦然。

世界历史上15次大规模停电

全球多次大停电事件的核心诱因之一是电力基础设施老化。例如,美国得州2021年寒潮停电中,70%的输电设备运行超过25年,天然气管道因低温冻结,风电涡轮机叶片结冰,暴露出设备抗极端气候能力不足。类似问题在巴基斯坦2015年和2021年停电中同样显著,其火电厂设备陈旧,故障频发,导致级联崩溃。

而与西班牙和葡萄牙因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导致电网瘫痪的,还有还有南美洲的巴西。早在2023年的8月份,巴西就遭遇了影响25个州的六小时全国性“大停电”,而这恰恰是由于光伏及风能的间歇性产生的不稳定性造成的。

近几年由于巴西光伏和风能装机量的爆发式增长,其电网结构性问题已多次引发区域性停电,

巴西电网高度依赖水电(占比73.6%),且输电网络呈现“北电南送”的链式结构,导致局部故障容易扩散为全网瘫痪。2023年8月的事故中,全国负荷10分钟内骤降25.9%,北部电网负荷一度下降83.8%。

除去水电资源与负荷中心地理错配,过于依赖长距离输电的问题;输电设备老化,保护系统误动频发等技术滞后也是背后潜在的危险。再加上电价上涨与运维投入不足,进一步加剧了电网的瘫痪风险。

新能源占比与电网安全的结构性矛盾

新能源时代,电力的结构性失衡其实是加剧了的,你需要用电的时候,电厂可能发不出来。你不需要用电的时候,电厂可能满发。

这个问题在光伏上最严重。一般其出力最大的时候,是在中午,而中午大家一般都在午休,工商业用电其实是平滑甚至下浮的。而晚上,大家开始用电高峰的时候,光伏出力基本为0。风电的问题在于不可预测性。

清洁能源的波动性和间歇性已经悄然间重塑电网运行的逻辑,当缺少风光时,新能源发电量的剧烈波动便会让电网调度陷入两难。

传统火电机组的比例下降,长此以往导致系统惯性缺失,电网频率调节所依赖物理转子惯性,新能源却无法提供支撑。

另一方面则是对储能的不重视,西班牙储能容量仅占新能源装机的8%,远低于国际能源署推荐的20%安全线。

这些问题在极端气候下被放大,形成“发电不足-负荷激增-频率失稳-级联脱网”的恶性循环。

我国电网的应对策略与政策实践

2022年夏季,华我国东地区因极端高温与疫情后经济复苏叠加,用电负荷屡创新高。上海单日负荷突破1800万千瓦,接近电网承载极限。国网华东分部通过以下措施化险为夷:

电源侧优化:协调跨区输电(如白鹤滩-江苏特高压工程)、启用备用火电机组;

需求侧管理:实施错峰用电,削减尖峰缺口2000万千瓦;

技术创新:依托混合级联特高压技术,成功应对短路故障(如姑苏换流站试验)。

此次事件凸显中国电网在“刚性保供”与“柔性调节”间的平衡能力,但新能源占比提升后仍需未雨绸缪。

在应对新能源并网挑战上,我国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如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华东能监局提出的供需双侧联动机制等来,另一方面通过推广动态电价与需求响应,激发工商业储能经济性。

在技术上也采用了特高压交直流混联技术提升跨区输电能力,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规模化部署,增强调峰能力。

为了应对特殊情况,我国电网也准备了多套应急预案,如“黑启动”预案,双向确保火电与燃气机组作为重启核心。

未来方向构建新能源时代的韧性电网

从欧洲与巴西的教训出发,未来电网需围绕储能体系多元化、智能调度升级、传统能源角色转型、用户侧深度参与等多维度进行重构。大力发展电化学、压缩空气、氢能等储能技术,平抑新能源波动。

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130%,装机规模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

在政策方推动上,我国更是针对性出台了多项政策,仅2024年推出的相关储能政策就有700多项。

例如工信部等八部门发布《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来鼓励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的发展。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发布《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要求推进构网型技术应用,提升新能源外送通道的电网支撑能力。

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强电力安全治理的意见》,强调提升电力系统稳定水平,要求新能源、储能等并网主体提高涉网性能,参与电网调节。

我国电力储能领域已形成规模化、多元化发展格局,构网型储能技术作为关键突破,通过华为(智能组串式构网型储能系统)、阳光电源(PowerTitan2.0构网型储能系统)、科华数能(采用虚拟同步发电机技术的储能变流器)等企业的创新实践,显著提升了电网稳定性和新能源消纳能力。

同时让火电转向灵活性调节与备用电源,而非基荷主体。实际上,从22年开始,我们国家就已经开始大范围批准火电机组的新上和灵活性改造,关键时刻还得靠传统能源来扛起这杆大旗。

如何做好新能源革命和电网安全的相对平衡,是全世界各国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从伊比利亚半岛的教训到中国华东电网的经验,全球能源转型也需要在脱碳和稳定保供间寻求平衡。

唯有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协同与国际合作,才能构建适应极端气候与高比例新能源的韧性电网体系。

最新相关
锦西石化企地签约点燃"绿色引擎"

锦西石化企地签约点燃"绿色引擎"

5月6日,锦西石化公司与葫芦岛市政府签署绿色转型原料保障合作意向书,预计每年将通过市政府购买110万吨生物质原料和3万吨废旧塑料原料。标志着公司绿色转型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区域经济可持...

索绒光伏项目桩基浇筑突破十万大关

索绒光伏项目桩基浇筑突破十万大关

5月5日,由水电十局公司承建的索绒光伏项目光伏场区Ⅲ标段项目桩基累计浇筑量突破10万根,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为后续支架与组件安装奠定了坚实基础。项目位于甘孜州理塘县境内,场...

海明牧场光伏发电项目主变就位

海明牧场光伏发电项目主变就位

5月4日,海明牧场光伏发电项目迎来又一重要节点--升压站主变安装就位完成,标志着升压站电气设备安装进入攻坚阶段。项目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宝藏镇龙马村,站址总用地面积约109...

推进氢冷链,湖北氢动与中交冷链签约

推进氢冷链,湖北氢动与中交冷链签约

4月29日,国氢科技武汉绿动、氢动科技湖北氢动到访中交冷链(武汉)智慧产业园,同中交四航(武汉)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进行党建联建共建、开展冷链物流业务交流会。湖北氢动与中交冷链同步签订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