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后陈经验”提出20周年。金东大地上,山水蝶变绘就生态答卷,基层治理激荡创新活力,“三大突破”奏响铿锵足音,民生福祉持续提质增进,正书写着“打造增长极、建设新中心”的生动篇章。
为全方位呈现金东之变,解码“基层第一、发展第一、实干第一”的生动实践,区融媒体中心推出“蹲点·现场观察”系列报道,聚焦“三大突破”、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多路记者深入项目现场、工厂车间、村社巷陌等基层一线,观察发展现状,聆听基层声音,探索实践路径,深度捕捉这片土地的时代脉动与澎湃活力。
9月的金东,持续的高温不仅考验着电网的承载极限,也推高了企业的用能焦虑。当人们习惯了用充电宝为手机充电,或是用充电小风扇乘凉,是否想象过,一排“超级充电宝”和一个“巨型空调”也可以在用电高峰期为企业“续航”制冷?这样的设想正在金东成为现实。
在位于江东镇的金义产投30MW/60MWh电储能与水蓄冷项目现场,一组组整齐排列的储能电池舱安装完毕,正在进行并网验收,即将投入使用。不远处,两个巨大的圆形“底座”已建成,即将托起总容积达21000立方米的蓄水罐——它们将借助水的特性,变身成为“巨型空调”,在用电高峰时段释放清凉。
今年5月,金义产投30MW/60MWh电储能与水蓄冷项目开工建设。目前电储能部分即将投入使用,通过在夜间谷电时段蓄电、日间高峰时段放电,利用电价差异大幅降低润马光能科技(金华)有限公司的用电成本。同时,水蓄冷项目也在同步施工、高效推进,将于明年年初建成,通过“夜间制冷、白天调温”模式,为电网“削峰填谷”提供有力支撑。这个全省首个深度融合“电储能调频+水蓄冷调峰”的示范项目,从开工建设到并网仅用了4个月时间,生动演绎了金东新型能源项目建设的“加速度”。
高效服务助力项目全速推进
“我们项目地块形状较为狭长,整体利用率非常高。”金义产投水蓄冷节能系统项目施工单位现场负责人刘剑站在施工现场,指向眼前忙碌的工地介绍。该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金东区江兴街以东、江逸街以西、金贤路以北,总占地17.7亩,然而在项目开工建设之前,项目团队遇到一个棘手的难题:项目建设地块内由于空间紧凑,缺少建筑材料堆放场地,且指挥部选址迫在眉睫。
项目指挥部作为整个工程的“大脑”,承担资源调度、监控质量等关键职能,直接关系到工程能否顺利开展。为解决这一难题,金义产投集团主动与江岭指挥部多次协商,反复沟通临时用地的可行性与实施路径。最终在江岭指挥部的协调下,决定封闭江兴街部分路段,用于搭建项目指挥部临时办公室及建材堆放区。这一举措,极大缓解了场地限制带来的压力,使项目得以顺利开工。“江岭指挥部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包括临时用电搭建和电缆管道铺设等很多方面。”金义产投集团工作人员张书辰说。
为加快项目的建设进度,金义产投集团努力“将工作做到前面去”,对项目每一个环节的办理流程、所需材料、潜在卡点,都做到了如指掌,提前筹划。
6月初,在项目土建阶段,施工团队发现地块内存在一处高压线路,严重影响机械作业和后续结构施工。面对该技术障碍,金义产投集团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协调机制,组建专项小组与国网金华金东供电分公司对接,同步推进迁改方案设计与审批流程优化。通过紧密配合和多方努力,最快速度安排施工单位进场,完成高压线迁改工作,为土建全面铺开扫除了关键障碍。“我们会定期召开由参建各方参与的协调推进会,现场办公,快速决策,保障了项目的高效、优质建设。”金义产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孔超说。
科技赋能探索智慧能源方案
正午过后,12套银灰色的电池舱在阳光下静静矗立,仿佛一组巨大的“城市充电宝”。“电储能项目采用德赛电池研发的磷酸铁锂储能系统,配置12套5MWh电池舱和对应变流升压舱,仅需2小时就能充满电,最大充电量为60MWh,相当于6万度电。”电储能项目现场负责人冯江龙介绍,这套电储能系统采用了智能组串式架构,实现电池簇之间的独立控制与精准温控。系统创新融合了七重安全防护体系,能有效预防过热过充等隐患,并借助AI算法动态优化充放电策略,保障全生命周期高效运行。“利用峰谷价差实现经济效益是电储能项目的基本原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节约用电成本。”冯江龙说。
在另一旁的水蓄冷项目现场,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施工。“这边是蓄水的罐体,这边则是动力泵,通过‘空中管廊+光伏围栏’一体化搭建,无缝链接‘润马光能’厂房动力站空调系统。”刘剑指着现场的区块介绍,“其原理就是精准利用峰谷电价政策,夜间电价低谷时段制备低温冷冻水,白天电价高峰时段,通过循环水泵将储存于蓄冷罐中的冷量释放出来,以减少该时段制冷机组的运行耗电量。”据了解,该项目采用动态蓄冷调控策略,通过负荷预测与能源供需智能调节,每年可节约空调系统运行费用约1200万元,实现用户空调系统用能成本降幅超25%。
水蓄冷调峰依托北京英沣特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的专利技术,采用“新建高效蓄冷站房+冷热双蓄四季响应”的模式,建设了一套蓄冷装机10000RT,蓄冷容积21000m³的高效水蓄冷系统。该套系统搭载了“北京英沣特”自主研发的组合式布水专利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流体力学仿真优化与模块化分流设计,突破传统蓄能设备效率瓶颈,可使全周期系统设备使用效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
记者后记
在这场悄然推进的能源变革中,电储能与水蓄冷已不再是遥远的技术概念,而正实实在在地为企业降本增效、用电“削峰填谷”提供解决方案。
走在项目现场,最打动人的不仅是充满科技感的电池舱和蓄水罐,更是藏在它们背后的“智慧”。从AI动态优化充放电,到智能控制错峰蓄能,它们像一位无声的“能源管家”,既精准地控制着每度电的流转,也悄然改变着企业的用能习惯。
这类用户侧智慧能源项目不仅缓解了能源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不匹配,更通过模式创新,为企业、电网与社会带来多赢的可能。或许在不远的未来,这样的“智慧能源细胞”将在更多地方和领域扎根生长,为企业和社会用能提供“更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