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与储能,是今年光伏行业的两大关键词。贯穿全年的反内卷,犹如暗夜中的灯塔,让光伏人看到了脱困的曙光,部分企业的经营业绩也悄然回暖。而需求爆发的储能,则成为了部分光伏企业逆势突围的砝码。光伏企业,也再一次开始憧憬美好的未来。
但当黎明破晓,上岸的光伏人却可能发现有人已经登上了远方的高山——光伏行业的竞争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
平视与俯视的视野差
如开篇所言,反内卷与储能成为了影响今年光伏企业经营业绩的核心。尤其是在第三季度,反内卷的持续深入让弘元绿能、大全能源、双良节能等产业链上游企业实现扭亏为盈,储能的火爆让阳光电源的业绩与股价均创历史新高,同时也让阿特斯成为了唯一盈利的光伏组件巨头。
不过,当行业沉浸于反内卷初见成效以及储能市场广阔成长前景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当下的光伏行业已经出现了显著分化——一边是业绩好坏与反内卷高度绑定;另一边则是东方不亮西方亮,依靠储能业务逆势突围。
那么,为何少数企业能够享受到储能行业红利,而多数企业却只能寄希望于反内卷?反内卷与储能这两大关键词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说到这里,笔者想起了刘润在《底层逻辑2:理解商业世界的本质》中的一个观点:“在商业世界,我们看待同一件事情,有零维到五维六个视角。”
按照刘润的观点,零维到五维分别是:
零维:战术维,孤立的点
一维:战略维,有目标的线
二维:模式维,全局观的面
三维:创新维,颠覆式的体
四维:时间维,万物皆有周期
五维:概率维,行为*概率=结果
套用到光伏行业会发现,反内卷其实处于战术维或者战略维,而储能则在维度更高的模式维。简单而言,内卷的表现是价格战,大家比拼的是基于技术、规模的成本优势,是一个孤立的点,加上全球化的产业与营销布局,最多构成一个面;而储能代表着多元化的业务布局,是俯瞰全局的结果,这里的全局,不是指光伏行业,而是整个能源行业,即在N年前,为什么要布局储能?
这种水陆两栖作战与海陆空三栖突击,正是业绩分化的核心原因。因此笔者认为,光伏行业的竞争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
跳出光伏看光伏
回首光伏行业的发展史,其先后经历了引入期和成长期初期。在这两个时期,由于光伏发电尚未实现“平价上网”,大家比拼的是在技术层面谁走的更快,只要转换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就能够产生显著的产品差异化。
例如,当初隆基坚持转换效率更高的单晶技术路线并借此实现了显著的技术代差和产品溢价。即使是面对2018年“531新政”后的行业低谷,隆基当年依然实现了25.58亿元的盈利,这就是在特定发展阶段下战术维的威力。
在聚焦于技术单点突破的同时,隆基在成长过程中也同步开启了全球化的产业布局与营销布局,构筑了产品、品牌、渠道三驾马车,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光伏巨头,并在资本市场成就了“光伏茅”的佳话,股价在2017-2021年间翻了近20倍。
不过,随着光伏发电“平价上网”的实现,以及广阔成长前景下资本的疯狂涌入,导致行业内部技术代差被迅速抹平,且供给大幅过剩。产品同质化竞争叠加分散的市场份额,让技术与规模驱动的成本优势难以再现如隆基2018年那样的逆势盈利——近些年来各大光伏龙头的组件转换效率不断创新高,但却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借此实现盈利。
因此,如果仍然聚焦于降本增效与全球化产业布局,就只能在二维世界中随波逐流。
说到这里,笔者想起了去年“碳索”企业家跨年分享会上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分享的一句话:跳出光伏看光伏。在他看来,光伏企业需要“改变视角或维度”,即寻找光伏产业的“四维空间泡泡”。
瞿晓铧的观点,与前述刘润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也解释了为何阿特斯能够成为2025年唯一盈利的光伏组件龙头。根据财报,今年前三季度阿特斯归母净利润达到9.89亿元,其中储能业务做出了突出贡献,出货量同比增长32%。
站在整个能源产业的视角上,光伏装机规模的高速增长与光伏发电间歇性与波动性对电网的冲击之间的矛盾颇为突出,而储能系统通过调节电力供需、平抑波动、减少弃光弃风,成为解决电力系统平衡问题的关键。
光储融合发展,既是客观规律,也是市场需求。只是在早期,储能系统受限于经济性不足,市场需求并未真正显现。而跳出光伏看光伏的阿特斯,则看到了客户需求的全貌,通过布局储能业务改变了过往单一销售组件产品的商业模式。早在阿特斯A股上市之初,其在招股说明书中就曾指出:“针对储能和系统解决方案业务......利用品牌和渠道优势......实现组件、储能和系统解决方案业务的协同发展。”
未来藏在战略里
当然,升维的不止阿特斯。站在时间维的视角上,任何技术都有其生命周期,只是当下储能恰好进入了高速成长期,才让阿特斯、阳光电源等企业脱颖而出。而纵览光伏巨头们的财报会发现,很多光伏巨头早已跳出光伏看光伏,只是未到收获的季节而已。
比如隆基早在2018年启动了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的研究,并在2021年成立了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在2025年半年报中,隆基提出了构建单晶硅片、电池组件、分布式光伏解决方案、全球绿色光伏建筑解决方案、地面光伏解决方案、绿氢装备等业务板块,形成支撑全球零碳发展的“绿电”+“绿氢”产品和解决方案能力的战略发展目标。
除了隆基以外,阳光电源同样深度布局了氢能领域。根据2025年半年报,阳光氢能拥有PWM制氢电源、ALK和PEM电解槽、电解槽数字化管理系统、气液分离与纯化设备、智慧氢能管理系统等一体化系统设备的研发制造和交付能力,并开发了离网、并网、微网多模式下制氢系统解决方案。
在未来的全球能源版图中,氢能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华源证券研报指出,随着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大规模边际成本为零的电力为压低制氢成本提供了可能性,对于电解水制氢而言,氢气作为燃料的成本不再困在化石燃料的笼子里,而是同样作为一种矿产资源、有希望与传统化石能源同台竞争。在碳税成本日渐上升的背景下,当碳排成本被合理定价,氢能相对于化石能源的优势有望进一步提升,并加速在能源体系中的渗透。
数据显示,截⾄2024年底,全球已有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公布氢能发展战略,比如德国的《氢及氢基衍⽣品进⼝战略》指出2030年需进⼝45-90太⽡时氢能,⽀持氨、甲醇等衍⽣品进⼝;澳⼤利亚的《国家氢能战略》提出了到2030年可再⽣氢年产能50万-150万吨的目标等。而在中国,近期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推动氢能和核聚变能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除了氢能以外,碳捕捉、微电网等都是未来全球能源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倘若跳出光伏看光伏,会发现能源领域的业务拓展空间广阔。
而在未来,那些单纯聚焦于光伏产品制造的光伏企业,也将逐渐落伍。届时,能源行业的商业模式就类似于大家所熟知的一站式购物,一家企业能够提供包括光伏、储能、氢能、微电网等在内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借助转换成本、网络效应构筑自身的经济护城河。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