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太阳能光伏资讯
太阳能光伏网

不打扩产牌,中盛坚持走差异化精品路线

一年不见,中盛集团常务副总裁郭振海蓄起了须,言谈之间比去年多了风采,思路更清晰。SNEC是一个时间分水岭,每年进出这个展会的企业及人物总在变化,有新人出现也有旧人消失。这种情况下,稳定的企业固定的人物以及他们创新的产品和理念显得尤为珍贵。

2015年,中盛组件出货875MW,开工建设400MW电站项目,分布在全球各地。2016年,中盛全球组件供应预测在1.5GW左右,预测纯组件销售出货量稳步增长,维持在1.1-1.2GW。

中盛全球组件产能供给一直维持在1.5GW左右,郭振海明确表示不会有大规模扩产动作。作为一家在产能和组件出货数据上排名不占优势的中国光伏企业,中盛已连续5年位列彭博新能源财经的全球第一梯队光伏企业,并每年保持稳定增长。

找对市场,规避风险

对处于如此位置的一家公司而言,企业的发展也显得与众不同。中盛管理层认为差异化很重要,这不仅体现在最早开始在海外市场做电站EPC,同时,组件业务亦一直紧跟市场。

据郭振海介绍,未来一年中盛组件业务的主要重点将放在两个地区:美洲及亚太地区,其中美国、中国是重中之重。郭振海认为,对未来一年市场潜力的预判,表现为美国市场的稳步增长,未来中国分布式和光伏扶贫的发展需求,以及印度、墨西哥、菲律宾等新兴市场装机量的爆发性增长。

他表示:“目前美国市场在中盛组件全球业务中占有重要地位,过去一年中盛出口到该国家的组件占其全球出货量的30%以上,而2016年中盛还将巩固并继续加大对这个市场的开拓力度。”

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拓展了全球市场份额,然而,风险与机会并存,很多中国企业往往在贸易壁垒中吃亏。通过多年海外市场的开拓积累,中盛已经整理出一套适合于国际贸易游戏的发展策略。

郭振海表示:“国际贸易中首当其冲的是税的问题,从我国与欧美多年的光伏贸易发展可以看出,要适应海外市场,就需要了解游戏规则。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制造基地,规模能带来效应也伴随风险。考虑到贸易风险,我们也会考虑把海外合作伙伴的产能作为中盛海外市场供给链的一部分。虽然有时候成本相对较高,但是两者权衡,对我们保持海外市场长期发展而言,利大于弊。”

郭振海介绍,为了规避海外市场风险,公司组建了专业的商务团队,建立了适合于自身抵抗风险的评级系统,对客户进行评级,对项目进行评估,还有技术团队针对合同进行审核,把控风险。

“另外,通过多年耕耘,中盛在海外市场打下了基础,积累了一定品牌优势和项目经验,获得了很多海外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认可,用中盛的组件可获得当地金融支持。我们还会根据不同的市场特性制定不同的市场推广策略,比如选择重点优质合作伙伴,给予他们差异化支持,同时也会关注市场中出现的有实力的新参与者,适时培养合作。”郭振海补充道。

据了解,除了北美,受中盛关注的海外市场还有南美、南亚、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这些市场占比中盛30%的市场份额。由于此类市场尚在萌芽期或发展初期,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但规则并不清晰,因此进入这些市场的方式也与北美不同,中盛采取的是与当地有实力的开发商或大型EPC公司合作,以参与项目投标或联合竞标的方式展开市场拓展。

不仅是卖组件

近几年,中国光伏市场增长迅猛,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球光伏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发展新能源尤其是光伏发电的政策日益明确,国内兴起了掘金光伏电站的热潮。在此背景下,2015年中盛宣布回归中国,目标将国内市场出货占比提高到30%。

对于擅长海外市场开拓的中盛而言,中国市场比较特殊,家门口的生意一定要做,关键是怎么做。面对国内比较普遍的价格竞争,中盛的策略是争取产品性价比优势,做精品兼差异化支持。

“最重要是产品质量与服务,注重客户体验及反馈。”郭振海表示,中盛的研发始终贴合终端用户需求,所有的组件效率提升都是围绕如何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但是研发的突破点并不局限于单片电池片的功率提升上,而是率先在行业内实现电池串级别的功率优化。

据介绍,中盛早于2014年就推出了COM(Cell Optimizer Module)电池串级功率优化组件,COM组件集成MPPT(最大功率点追踪)智能技术,实现对光伏组件中每串电池片的独立优化和最大功率点的实时追踪,有效减少电池串间的不匹配损耗,提升光伏系统的效率,在复杂光照环境下较传统光伏组件可增加高达20%的发电量。COM组件的研发初衷得益于全球电站EPC团队的反馈,在了解终端客户的需求后,由研发中心进行研发生产。

2016年SNEC展会中盛共展出了5款高性能组件: EliTe1500V耐高压组件,单晶Smart Flex组件,双玻透明组件,高效单晶全黑组件,白色多晶双玻组件;侧重组件智能化和卓越的弱光表现,服务于电站后期智能监控和运维。

郭振海认为,做产品并不仅仅是卖产品,而太阳能电站也不只是系统组件简单的装配。项目的规划阶段,到设计、采购、施工,每一步都需要最佳能效比。从组件到电站,我们关注的是电站全生命周期内每一个细节的把握。

郭振海表示,虽然中国眼下大型地面电站以常规产品为主,但随着分布式的兴起,新产品的应用需求正在增加,对效率的要求也会提高。领跑者政策就是一个信号,因此差异化、贴近客户需求、性价比高的产品最终将获得市场。

最新相关

大型能源国企董事长辞职!

1月4日,陕西能源发布公告称,董事会近日收到赵军先生的书面辞职报告。赵军先生因已到法定退休年龄,辞去公司第二届董事会董事、董事长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辞职后,赵军先生将不在公...

如何解决不上网光伏项目余电问题

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正逐步成为推动绿色能源革命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分布式光伏发电领域,"自发自用,余电不上网"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然而,对于这一模式中的余电问...

晶科能源竞争优势在哪里?

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制造商,6年出货量全球第一,市占率约20%,截止到2024年底,累计出货超过300GW,产品销往190多个国家。在彭博新能源财经(BloombergNEF,简称BNEF)最新发布的《2024年光伏组件...

为什么高电价下TOPCon能发更多电?

在新电价市场机制下,光伏电站盈利逻辑将发生如何变化?对于组件产品的特性又提出什么新要求?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该文件提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