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反内卷”正稳步推进,技术创新是“突围”关键。当前,光伏电池技术快速迭代,哪种技术路线将成为未来行业主流?
11月17日,来蓉参加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的“世界太阳能之父”、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马丁*格林,聚焦当前光伏行业的热点话题,深入解读了光伏技术的前沿趋势、产业瓶颈及未来突破方向。
背接触路线有望成下一代主流技术
虽然今年已经77岁高龄,但当马丁*格林身着笔挺西装亮相会场时,依旧神采奕奕、笑容谦和。他是太阳能电池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施正荣、赵建华等国内一批光伏产业领军人物都曾是他的学生。
尽管光伏行业仍处在“寒冬”之中,但行业关注度持续升温,特别是下一代技术路线成为关注的焦点。
随着P型电池转化效率逐渐接近天花板,光伏行业正式步入N型时代,其中N型电池中的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技术稳居行业主流地位。此外,HJT(异质结)、BC(背接触)技术、钙钛矿及叠层技术等路线“百花齐放”。
“光伏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性能不断提升。”马丁*格林指出,光伏行业已完成了从PERC(钝化发射极和背面接触)到TOPCon的快速迭代,未来技术将持续朝着更高效率推进,下一个重大技术转折将聚焦背接触技术,包括TBC、HBC技术,或者融合了TOPCon与异质结技术优势的组合都是有可能的。
对于备受关注的钙钛矿电池,马丁*格林直言其核心挑战在于稳定性。“钙钛矿的效率已达到不错水平,但仅局限于小型器件。”他表示,目前硅基技术比较成熟稳定,但钙钛矿电池还不太稳定,“我认为钙钛矿电池在稳定性方面,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做,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钙钛矿电池能够达到吉瓦级规模化应用所需的稳定性标准,这一问题可能需要5年、10年甚至更久才能解决,甚至可能永远解决不了。所以现在没办法预测钙钛矿电池何时能实现量产。”
中国是光伏行业“领头羊”
近年来,中国光伏产业高速发展,行业研究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的61.24%,十一年蝉联全球首位,光伏发电量贡献了全球光伏发电量的39.38%。
谈及中国光伏的表现,马丁*格林直言,“中国在光伏行业是‘领头羊’,其他国家要在短期内和中国形成竞争关系,是非常困难的。”
不过,在各国追求供应链本土化的背景下,中国如何超越单纯的产能输出,构建新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对此,他建议,中国企业未来可通过在全球不同地区设立合资企业或子公司的模式,既满足当地对本土制造的需求,也能让这些国家获得具有竞争力的技术。
谈及未来,他仍看好光伏行业发展空间,光伏电力已成为国际能源署认证的“历史上成本最低的电力形式”,他认为未来光伏发电成本还有望继续下降。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以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去替代火电是大势所趋,这将给光伏产业带来更多发展空间。
电网消纳能力是制约光伏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光伏装机规模持续攀升,不过,光伏发电具有波动性和间接性,光伏发电上网面临技术、政策和市场等多方面挑战。
“成本已不再是制约光伏普及的关键因素,电网消纳能力是当前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马丁*格林指出,现有电网设计未充分考虑分布式小型发电机的广泛接入,需要重新思考电网设计方案。
他以澳大利亚的情况举例,在澳大利亚,太阳能目前占全国总电力供应的20%,这比中国还高,且大多数太阳能系统为私人所有,安装在私人住宅的屋顶上,这使得澳大利亚率先面临其他国家未来可能遭遇的电网适配问题。
他表示,随着光伏渗透率提升,储能设施成为刚需,锂离子电池储能是近期主流选择,抽水蓄能项目正在加速开发,而氢能则被视为长期储能的重要方向。
“目前,澳大利亚已有大量家庭安装了电池储能设备,正在实现发电量与家庭用电负荷的匹配。”他称,澳大利亚正在推动家庭能源自主管理,已经有一些手机应用程序可以帮助用户匹配发电量与用电量。比如,一些应用可帮助用户在光伏发电高峰时启动家电,未来还将实现发电量与电网需求的精准匹配。
他还透露,澳大利亚即将开展一项有趣的实验,由于光伏发电在中午前后通常会产生大量电能,政府计划在中午时段提供免费电力,从而鼓励人们将用电需求转移到中午,从而减轻晚间的用电负荷。他认为,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是,更多用户成为自身能源的独立生产者,并自主控制能源使用。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