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举行决胜“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介绍“十四五”能源发展主要成绩。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长汪振宇,安徽省能源局副局长曾晓明,安徽省能源局副局长方秀出席新闻发布会。汪振宇表示,近5年,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近50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约7400万千瓦,是“十三五”末的3倍,年均增长24.5%,“十四五”风光发电装机倍增目标超额完成。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首次超越煤电,历史性实现“占比过半”。创新打造新能源发展的多类“赛道”,风电光伏发电新增并网规模近3年连续稳定在1200万千瓦左右。
详情如下:
“十四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极端天气考验,全省能源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两大中心任务,团结奋进、攻坚克难,“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完成情况总体符合预期,能源事业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为全省“三地一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
总体可概括为:总量提升、结构优化、空间协同、多元融合。具体表现为:“一稳、两升、两增、一降”。其中,“一稳”,即煤炭产能稳定在1.3亿吨/年,产量稳定在1—1.1亿吨,居全国第6位;“两升”,即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从31.6%提升至52%左右、“十四五”期间累计提升超过21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从9.6%提升至17%左右、累计提升约7.4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两增”,即全社会用电量、用气量“十四五”前四年年均分别增长10.3%、15.9%,增速均居长三角地区首位;“一降”,即成品油消费先增后降,“十四五”前三年保持增长势头,近两年年均下降约5.9%。下面,我重点从5个方面向大家作介绍。
第一,能源供给能力大幅跃升,供应保障更加安全可靠
我们始终把能源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全力服务重大战略、服务重大工程、服务民生需求。近5年,全省经济总量连跨两个万亿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加速提升,能源消费持续刚性增长,2024年全省全社会用电量3598亿千瓦时、居全国第10位,用气量113.7亿方、居全国第13位,预计五年新增用电量超1300亿千瓦时、是“十三五”增量的1.7倍,新增天然气消费量超55亿方、是“十三五”增量的1.8倍。2025年迎峰度夏期间,调度口径最大用电负荷达6857万千瓦,“十四五”期间累计增长约2274万千瓦、年均增幅达8.4%。连续多年打赢迎峰度夏(冬)能源保供攻坚战,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用能需求。
我们立足省内能源资源禀赋,强化化石能源的兜底保障作用。近5年,建成投产板集(300万吨/年)、信湖(300万吨/年)两座大型现代化煤矿,煤矿单井产能327万吨、居全国前列。陆续投运平山电厂二期、潘集电厂一期和二期等一批高效清洁煤电机组以及合肥、滁州两座燃气电厂,预计到2025年底,省内火电装机约6200万千瓦;“十四五”累计建成及开工支撑性电源项目装机约2500万千瓦、规模接近“十三五”的2.5倍,全部建成后,将成为我省未来能源电力保供“压舱石”。
我们服务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积极加快完善电网网架布局。近5年,省内500千伏电网形成“四纵四横”网架,持续向“网格式、枢纽型”演进,相继建成投产合肥紫蓬、亳州墨泉、蚌埠香涧等22个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产变电容量2000万千伏安、线路1420公里。地区电网变电站覆盖率大幅提升,基本实现500千伏变电站市域、220千伏变电站县域全覆盖。
我们加强能源设施互联互通、内外联动,着力加快能源输送大通道建设。“两交一直”特高压格局基本形成,成为长三角区域电力交换和资源配置关键节点。我省首条全额受进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陕电入皖工程加快建设,预计2026年度夏投运。皖鄂背靠背直流互济工程列入国家电力灵活互济重点工程,建成后可显著提升华东与华中电网的互济能力。皖电东送工程“十四五”期间累计向兄弟省市送电约3000亿千瓦时,为长三角电力保供作出了积极贡献。省内天然气长输管道总里程约4500公里、较“十三五”末增长约1/3,江苏滨海LNG接收站配套苏皖管道投运,成功打通沿海LNG资源入皖通道,川气东送二线开工建设,我省天然气稳定安全供应再添新的“生命线”。
第二,新能源装机迅猛增长,能源结构更加清洁低碳
我们始终把能源领域作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主战场”,坚持先立后破,能源“向新向绿”步伐不断加速。近5年,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近50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约7400万千瓦,是“十三五”末的3倍,年均增长24.5%,“十四五”风光发电装机倍增目标超额完成。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首次超越煤电,历史性实现“占比过半”。创新打造新能源发展的多类“赛道”,风电光伏发电新增并网规模近3年连续稳定在1200万千瓦左右。
我们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工程,着力加快提升终端用能绿色低碳水平。绿电消费逐年增加,当前全社会用电量中,平均每4度电中大约有1度是绿电,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2%左右,较“十四五”规划目标提高2个百分点。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每年上升约1.5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十四五”确定的15.5%的目标,煤炭消费占比每年下降约1.2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与煤炭消费比重“此升彼降”,有力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含绿量”。
我们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着力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近5年,围绕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累计开展煤电机组“三改联动”约5300万千瓦,平均供电煤耗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促进煤炭伴生资源“变废为宝”,省内煤矸石、煤矿瓦斯利用率分别达到100%和45%,较“十三五”末分别提高约5个、12个百分点,潘二等3处煤矿列入首批省级绿色矿山名单。
第三,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能源产业发展更加向新向优
我们坚持下好创新先手棋,不断推动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近5年,原创性首创性成果加速涌现,累计13项关键技术及装备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各类研究平台、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开展研发和技术创新,钙钛矿、异质结等新一代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刷新世界纪录;国内首座量子应用示范变电站在合肥建成使用;全球首艘纯氨燃料内燃机动力示范船舶“氨晖号”在巢湖水域首航成功;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亿度千秒”世界纪录,紧凑型聚变实验堆(BEST)开工建设。
我们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着力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近5年,全球装机容量最大、发电效率最高的平山电厂二期135万千瓦机组建成投产,国内规模最大的“煤电+熔盐储能”项目在宿州正式投运,国内首座内河LNG接收站—芜湖长江LNG内河接收(转运)站成为“气化长江”战略的示范工程,这些重大工程项目有力彰显了我省能源创新发展的硬核实力。大力拓展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应用场景,助力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光伏产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光伏电池片产量接近全国的1/5,光伏产业规模和实力居全国前列。
第四,体制改革全面深化,高质量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有力
我们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加快构建更加高效完备的能源市场体系。近5年,我省电力市场建设驶入“快车道”,中长期市场连续运营,交易规模持续扩大,预计2025年全年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将提升至57.5%,较2020年提高17个百分点。电力现货市场实现连续结算试运行,力争2026年上半年转入正式运行。持续打造开放的市场环境,电力市场注册经营主体达3.43万家、是“十三五”末的2.37倍。绿电市场化交易快速推进,2024年绿电交易规模109亿千瓦时,居全国第5位。加强煤矿技术管理,制定煤矿防治水等7项省级地方标准。出台全省首部地方性电力行业综合性法规《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办法》,为全省电力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的法治基础。油气领域改革蹄疾步稳,初步建成国家管网为主、省内支线补充的天然气“一张网”。
我们推动探索能源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努力激发能源发展新动能。在长丰县能源综合改革创新和全国农村能源革命“双试点县”引领下,全国首辆氨能重卡下线投用、省内首个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上线运行,试点改革开花结果。各类新型主体蓬勃发展,全省累计建成新型储能装机360万千瓦,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虚拟电厂可调节容量从无到有,达到88万千瓦。积极适应交通用能新变化,省内440余座加油加气站实现多种能源综合供应服务。创新实施迎峰度夏应急跨省购电“月预告、周修正”机制,开展用电高峰时段居民“节电响应”,有关做法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肯定和宣传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第五,为民惠企扎实推进,用能服务保障更加经济高效
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用得了”,持续强化民生用能服务保障。近5年,深入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农网户均配变容量居中部省份前列,城网、农网供电可靠率分别达到99.99%和99.98%,预计2025年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超过1000千瓦时,较“十三五”末增长超过50%。天然气用气人口快速增加,预计2025年城乡居民生活及采暖用气量约20亿方,较“十三五”末增长约43%。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充电桩实现高速服务区、乡镇全覆盖。加强煤矿、油气长输管道领域安全监管,做好重要输电通道保护工作,推动能源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我们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用能所盼、广大企业发展所需,围绕“用得好”,持续优化用能营商环境。近5年,会同省电力公司致力打造“皖美办电”服务品牌,“获得电力”指标进入国家电网电力营商环境评价第一方阵,合肥、芜湖在全国重点城市中排名靠前。全省用户平均停电时间压降超过85%,供电可靠性居全国第7位。创新“带电招商”“开门接电”“气等商”等服务举措,全环节接电时长同比压降30%,低压办电“零投资”扩大至160千瓦及以下各类民营经济组织,有效降低了企业办电和用气的时间与经济成本,广大企业和群众实现了从“用得了”到“用得好”的转变,全社会用能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