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太阳能光伏资讯
太阳能光伏网

杜绝"骗补"需用重典

6月21日,审计署最新发布的《2013年第25号公告》指出,通过对2011和2012年度中央财政拨发给天津、河北、上海、广东、四川等18个省、市的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类三个款级科目资金(简称“三款科目”资金)进行审计后,发现有384个项目单位挤占挪用、虚报冒领“三款科目”资金16.17亿元。

原本是“惠民”的节能补贴,到头却“肥”了企业。实际上,企业骗取补贴已经不是新鲜事,但是国家审计署公开审计结果,还是第一次。从这次审计结果来看,“骗补”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仍出乎意料。这样的“骗补”,不仅意味着国家有限财政资源的极大浪费,还将使国家的节能补贴政策偏离预定目标和设想,同时可能对其他经济部门造成连锁的负面效应,进而影响决策层判断。由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究“骗补”行为的缘由。

“骗补门”之所以屡屡发生,缘于企业过度追逐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自身的社会责任,甚至不惜违法违规操作。马克思曾说过:资本如果有50%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被绞死的危险。面对千万级别的节能补贴,企业恐怕难掩“不捡白不捡”的心痒,难免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做出弄虚作假、虚报冒领之举来。

“骗补”之所以能大行其道,还在于有漏洞可钻。政府出台“救市政策”心切,仓促之间,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难免有漏洞。部分补贴政策在制定时的天生缺陷,以及监管惩处制度的缺失,是让企业敢于“钻空子”的外部因素。一方面,部分补贴政策重建设、轻产出,导致企业大量上马“劣质”项目,如曾经备受关注的“金太阳工程”。另一方面,一些补贴政策所采纳的补贴依据由企业说了算,如家电行业中的能源效率标识。骗补的普遍性和拙劣度均让人感到吃惊,而这也恰恰说明制度设计的漏洞。如此庞大长期的骗取行为,显然不是偶然行为,不是一次两次的监管疏忽造成的,必然是长期无效监管甚至是一些部门有意在制度设计上留下一定“运作空间”的结果。试想,如果我们的监管部门能早发现、早处理,那被骗取的就不是如此庞大的天文数字了。

和巨大的补贴诱惑相比,违规“骗补”的成本显然是极低的。以前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也有企业被曝“骗补”,但处罚并不重,再次面临“诱惑”就很难抗拒。目前《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惩戒力度还是太轻,诈骗个人财物尚要入刑,欺骗全体纳税人何以就能一罚了之。按《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通过虚构销售合同骗取国家财政补贴,涉嫌“诈骗罪”,是要负刑事责任,可是不知道这些骗取节能补贴的老总,有几个能受到严惩?

在审计署曝光的348个项目单位中,在整改情况一栏中,大量项目都是“正在整改中”,只有少量项目资金已被收回。从审计报告中不难看出,那些本应为节能环保创造福祉的巨额资金,最佳的结果就是“被追回”,不仅没有罚款,甚至连个利息都没有。如此处理,实在很难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只会助长“不骗白不骗,骗了不白骗,白骗谁不骗”之风。审计风暴不能只停留在“风暴”层面,如果“风暴”之后雨过天晴,违法乃至犯罪者却不受重罚,只是退钱了事,那么国家法制、预算严肃性又何在?

企业的“骗补”行为,涉嫌赤裸裸的刑事犯罪。国家的公安机关,司法部门必须第一时间接手案件,严肃查处“骗补”事件,加大处罚力度,既要追缴违法所得,也要严厉处罚,并对企业法人和相关责任人依法重处,追究刑事责任。对“骗补”者课以重典,对于“骗补”者而言,有着极大的震撼力,其心理暗示作用在于千万别“骗补”,否则鸡飞蛋打,得不偿失,乃至倾家荡产。刑上了“大夫”以后,“骗补”的“大夫”们自然会少许多。只有这样,“骗补重灾区”才可能变成一片惠民净土。

最新相关
昱能科技延期两募投项目

昱能科技延期两募投项目

4月30日,昱能科技发布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昱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部分募投项目延期的核查意见。根据公告,2024年,昱能科技IPO募资30.37亿元。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募投项目情况如下: ...

中矿资源出售光伏项目公司股权

4月30日,中矿资源发布关于出售下属公司股权和债权暨关联交易的公告。公告显示,中矿资源下属子公司在赞比亚投资设立了 Mumbwa Solar Power Station Company Limited(简称"蒙布瓦光伏公司"),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