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表象说起。
6月3日-5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了一场全球性的光伏大展,这是光伏界一年一度的盛会,除了去年疫情发生时做过延期,几乎每年都在5-6月份举行。
这是一场事先被“半剧透”的展览,因为几乎所有企业的新品信息在展前一个月,陆陆续续在企业的微信公众号或媒体平台,或多或少就已经透露了出来,但这并不影响各地奔赴而来的光伏从业者们的热情。不管是同期的会议,还是正式的展览,在向公众开放参观的三天内,所有展台前都人头攒动,闪光灯、快门声不断。
每年都有上千家光伏企业、数万人“奔赴”这场展会!除了从业者们的热情,这里还是企业们的实力秀场,重金“搭台”的故事每年都在这里上演,最新技术突破、新品发布、战略签约等重要环节也都在这里集中展示,金钱实力、技术实力和社会关系实力,在这里都有了新的注解!
作为能源行业专业的全媒体平台,《大家一致的回答是,“今年的参展观众很专业,提的问题都是比较专业的,那种对光伏一无所知的观众几乎没有”。
要知道,放在三、四年前,几乎每家展位现场都接待过那种“光伏小白”,甚至发布新品之前也要先铺垫光伏基础知识。
观众越来越专业,侧面也说明我们的行业越来越成熟,更具规模化与产业链发展的社会价值愈发凸显,此处,值得为全行业从业者们共同付出的努力而点赞!
变化4
下一代主流技术“显现”:
PERC外,企业向HJT、TOPCon探索
在去年的SNEC上,组件企业新发布的产品大多采用182mm或210mm大尺寸电池封装,甚至有多家企业推出600W、700W甚至800W的高瓦数组件,新产品大多使用叠焊及小片间距等高密度技术,以此推升组件效率。
去年展出182mm或210mm的企业还“泾渭分明”,展品只有182路线的厂家有晶科、隆基、阿特斯、海泰、中节能及横店东磁,展品专注在210的厂家分别为天合光能、东方日升、环晟、协鑫、英利、通威、爱康、赛拉弗、赛维等。
今年在看,大尺寸、大功率已经成为不足为奇的大趋势,很多企业两种尺寸的展品都有,大家的态度转变成为“市场需要什么,企业就可以兼容生产什么”。即便如此,182mm与210mm的市场斗争仍然暗流涌动。
另外,今年的SNEC现场包括隆基、通威、晶澳、天合等在内的多家企业,同时展出了PERC、HJT、TOPCon三种技术路线的产品,这既是新的亮点,也是新的技术趋势!
展会前夕,隆基宣布P型TOPCon、N型TOPCon、HJT电池效率分别以25.02%、25.21%、25.26%的转换效率刷新世界纪录,与此同时晶科能源也宣布TOPCon电池效率达到25.25%,创下大面积N型单晶钝化接触电池效率世界纪录。
这里,两家龙头企业同时宣布N型TOPCon世界纪录,除了电池转换效率略有区别外,检测机构也不同,隆基是经德国Institut für Solarenergieforschung in Hameln ( ISFH )研究所测试;晶科是通过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测试。不可否认,两家龙头企业为TOPCon技术在市场的声量“添了一把火”。
初步统计,隆基、通威、晶澳、天合、东方日升、晋能、阿特斯、钧石、华晟新能源、海泰新能、爱康等推出了HJT产品;隆基、通威、晶澳、晶科、协鑫、中来股份、国家电投、尚德等推出了TOPCon产品,其中,中来股份已经有2.1GW的组件产能,并且N型TOPCon高效双面电池量产转换效率已达24%。
至于后续企业们会选择哪种技术路线,进行规模化量产与投入,还值得期待与观望!
变化5
钙钛矿“冒头”:
小组件量产“稳态”效率达到20.2%
之前早有消息,很多企业在探索研发钙钛矿技术,并且这部份市场声音一直很弱,直到今年SNEC,钙钛矿相关技术、产品及企业开始“冒头”,协鑫纳米、极电光能、纤纳光电这三家企业均展出了钙钛矿小组件、大组件相关产品。这三家企业也是“挑头”推进钙钛矿技术发展的核心企业,只不过目前取得的市场成绩略有不同。
协鑫纳米在钙钛矿领域的动作较早,是国内最早从事钙钛矿组件生产线开发的企业,技术团队以范斌博士为带头人,2019年2月,协鑫纳米宣布在业界率先建成10兆瓦级别大面积钙钛矿组件中试生产线,完成了相关材料合成及制造工艺的开发,计划于2020年实现钙钛矿光伏组件的商业化生产,目前关于其商业化量产的具体情况,公开资料不详。
极电光能是2018年开始钙钛矿产业化技术的预研工作,2020年4月份才正式成立公司,以联合创始人、总经理于振瑞博士和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教授M.K Nazeeruddin为带头人,目前稳态效率在20.1%。根据其官方公布的消息,2022年第一代钙钛矿光伏产品会正式推向市场。
再看纤纳光电,2015年成立,由技术背景出身的两位联合创始人——姚冀众、颜步一为带头人,2017年,纤纳光电第一次打破了国外对钙钛矿半导体光伏新材料的技术垄断。之后多次刷新钙钛矿太阳能组件效率的世界纪录。今年年5月,纤纳光电以20.2%(稳态)的高效率第五次刷新全球小组件最高效率。
今年年初,三峡资本领投,京能集团、衢州金控、三峡招银等资方跟投,纤纳光电完成了累计3.6亿元的C轮融资。目前,纤纳光电的钙钛矿组件已经小规模量产,接近大规模商业化量产。有了资本加持和央企投资背景,估计纤纳光电很快会有规模化量产和应用的消息。
三家企业均被市场赋予期待,从行动进程和结果导向来看,纤纳光电的步伐更快一点。
变化6
逆变器:纵向——更大功率、更大电流
横向——多功能升级,出现了颠覆性突破
华为智能光伏推出±1500V双极智能组串,在逆变器功能上取得了“颠覆性”的突破,而且功率提高至315KW,相应的LCOE有了进一步的下降,达7%;
阳光电源在今年3月率先推出了单机大功率的组串逆变器SG320HX ,此次SNEC,以“1+X”模块化逆变器亮相,改变了集中式逆变器的传统设计思路;
特变电工新能源发布300KW+系列化组串式逆变器TS315KTL和TS330KTL-HV,基于此,特变电工新能源提出4MW子阵系统解决方案;
上能电气之前推出了250KW大电流组串式逆变器,满足高功率组件需求;今年SNEC上,继续推出全新升级的320KW大电流组串逆变器;
固德威推出1500V大电流逆变器GW225KN-HT,每串输入电流提升至20A,匹配大尺寸组件,同时户用主打机型SDT G2系列和工商业主打机型SMT系列将电流提升至15A,182和210组件全兼容;
古瑞瓦特发布MAX 135KTL3-X LV单机高功率工商业逆变器,解决500W+大功率组件匹配的问题;
爱士惟展出了户用逆变器ASW3-5KW、ASW8-25KW、以及ASW30-50KW;
首航新能源发布适用中型工商业场景的25-50KW三相多路并网逆变器(第三代),以及适用户用场景的7-10KW单相三路光伏并网逆变器(第三代),这两款产品体积更小、更轻盈,同时效率上做了提升;
禾望电气展出了10-136kw全系列机型的大电流逆变器,都能满足最大20A电流的组件;
昱能科技发布第四代单相双核微型逆变器DS3(960W)和三相智能微型逆变器QT2(1800W),前者可同时连接2块功率达670W的光伏组件,后者可连接4块功率达670W的组件;
禾迈推出HMS-500~HMS-2250全系列新品,从户用屋顶光伏系统到工商业光伏系统,均可完美适配大功率组件。
……
往前推几年,逆变器企业还在集中式与组串式的技术路线上博弈,到目前,不管是参展产品,还是项目实际应用,组串式早就已经成为行业主流。
在此情形下,近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其实逆变器产品的技术提升主要聚焦在了“大功率”上,通过功率的提升,进一步降低LCOE,随着大尺寸组件逐步成为主流,逆变器技术又在“大电流”上做了升级演进。
在今年的SNEC展上,除了看到“大功率、大电流”的组串产品集体亮相外,华为、阳光电源、特变这三家企业针对地面电站都提出了相应的“创新式”解决方案。
华为在逆变器上取得的“颠覆性”突破,端到端1500V设备满足现有标准体系的前提下,支持3000V高电压、8.8MW大子阵。更关键的是,行业首创“智能光伏发电机”,让光伏成为主力能源成为可能!
再直白点来说,就是在常规光伏逆变器的基础上,真正融入了“智能算法”一系列技术,使光伏发电具备同步发电机并网能力,实现与火力发电同等的功能,帮助电网调频,使电网更稳定。可以说,这个功能的推出与实现,将推进光伏成为主力电的步伐。
阳光电源针对大型地面电站推出的“1+X”模块化逆变器,是将“搭积木的思路和理念”融入了光伏电站设计,单个模块1.1MW,支持8台并联,可以任意拼装,最大可组合成8.8MW单元,实现子阵间的灵活匹配。通过“器件模块化、设备模块化、系统模块化”带来电站的增值。
再来看特变电工新能源,基于大功率的逆变器,提出了“4MW子阵系统解决方案”,以此进一步降低土建、线缆等成本。
变化7
光储融合:实打实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全面推出
关于“光储融合”这个话题,早在2019年,国际能源网全媒体平台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光伏产业论坛”——“新生态赋予新征程——光储融合”为主题的专题对话环节,曾特邀邀请行业内8位资深专家及企业家,现场交流。(推荐阅读→专题对话:光储融合如何发展?8位业界大佬这样说!)
那时候探讨的方向还在未来前景,大家普遍在积极探索“光储”的发展方向,比如商业模式、应用场景、价格机制等问题,虽然这些问题放在今天依然存在,但是对从业者们对“光储融合”的未来,明显信心十足!
一方面是上述内容中提到过的“双碳目标”带来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是行业内相关技术逐步成熟。两者在今年形成了一个“交汇点”,让日趋成熟的储能技术有了施展空间。
在今年展会的现场,明显实打实实的出现了大量的光储融合相关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且先不说本身在设备上有先天优势的光伏逆变器企业,几乎全部加码储能逆变器、储能系统,连组件龙头企业天合、晶科能源也要做储能系统集成。
我们还注意到,在“光储融合”这个被广泛看好的领域,华为的动作和展品最打眼。展会期间,从针对大型地面电站推出的“智能光伏发电机FUSionSolar8.0”、到针对户用光伏市场全面升级的“家庭绿电2.0”、再到针对分布式工商业市场推出的“行业绿电1.0”,其发布的所有解决方案全部深度融合了智能储能,实现了全场景光储电站的接入。
除此之外,上述逆变器企业全部推出了光储产品及解决方案。同时,不约而同展开了各应用领域的储能布局,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都有体现。
变化8
BIPV:企业蜂拥进场、多家推“彩色组件”
建筑行业减排预期的压力逐步增大,是可想而知的,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建筑行业就陆续在出台相关“绿色建筑、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文件,在今年各省出台的“十四五”规划中,相关鼓励发展性“字眼”也频频出现,明显看到今年政府、企业及社会对BIPV的关注度又调高了一个档。
在今年展会的现场,头部组件企业、支架企业,甚至是玻璃企业,纷纷加入了BIPV大军,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展出了多种品类的BIPV产品,成为光伏产品家族的“新生代”。同时“彩色幕墙产品”也成为今年展会现场的靓丽风景线。
凯盛集团重点展出了“彩色透光碲化镉发电玻璃”,不仅色彩种类丰富,而且可定制;嘉盛光电重点展出了第12代光伏绿色建材产品——“琉璃*溢彩”,产品外观色彩更均匀、更鲜艳,膜层透光率提升60%;亚玛顿推出SPO/PVB双玻透光彩色幕墙产品,根据颜色不同,透光率可达58~77%;龙焱能源也基于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组件,推出发电能力强、稳定性高、温度系数低、弱光效应好、色彩均匀的产品,等等,这些彩色组件产品以“与建筑结合更美观”的姿态成为焦点。
相较传统的屋面光伏系统,BIPV产品不仅能满足光伏发电的功能要求同时还可以兼顾建筑的功能要求、美学要求,是光伏产品和建筑材料的结合体,可以替代部分传统的建筑材料,在建筑设计阶段进行一体化设计,在建设中与建筑主体一体成型。
长期在分布式市场主打“原装系统”的天合光能,在今年的展会现场也重点发布了原装BIPV系统解决方案“天能瓦”;正泰新能源也重磅打造出了TELOGY泰集雀羽工商业建筑光电屋面系统;中环股份更是展示出了新品Maxeon Air无边框组件,可直接粘贴在屋顶上而不需要支架或其他固装系统,是专门针对因为常规组件重量或安装方式而无法施工的屋顶BIPV组件。
在现场,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还注意到,今年的BIPV展示方式从集中展馆区,延伸到了展馆外,让产品直接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释放能量。
隆基新能源和赫里欧新能源这两家企业都在外展区搭建了体验中心。隆基新能源采用装配式安装方式,建筑立面使用“隆锦”彩色规范幕墙,屋顶铺设“隆顶”产品系统,隆顶组件部分相对普通组件产品质量有所减轻,有效降低屋顶负荷;赫里欧新能源则以全新BIPV光伏“墙”带来了光伏建筑应用的全新体验,不仅展示了新一代BIPV智能光伏建筑应用的美学理念,更凭借高安全、高寿命、高效率的产品特性为光伏建材的场景应用做了性能加持。
变化9
分布式光伏:市场成熟化、产品家庭化、模式向“整县规模化”探索
在能源变革的关键节点,中国的光伏产业正步入新的技术突破期,创新活跃期和产业转折期。产业的存量固然珍贵,但持续创造新的增量更加难得。“分布式市场”的成长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间,也为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有效路径。
我们欣喜的看到,分布式光伏已经完成了从“荒莽时代”到“产业成熟”的过渡。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分布式户用品牌的产品和系统更加“标准化”,这也印证了产业已经逐步走向成熟。
不管是组件还是逆变器,C端的贸易商、经销商、甚至是安装商们,重点选择和推广的品牌愈发集中,基本都是“中国好光伏品牌榜”里筛选出来的这些优质企业。那些作坊式的小企业,几乎已经在市场多轮“洗牌”中消失。
再从系统端来说,正泰集团旗下专注分布式户用光伏的公司——正泰安能,从成立之初就在行业内倡导和推行“标准化”,打造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争一流的户用光伏项目,到目前,从订单、设计、施工、验收、运维到培训,正泰安能严格执行的有5大标准规范与细则,成为分布式领域的榜样企业。
除此之外,天合光能旗下针对户用的原装光伏系统品牌——天合富家,也是从成立之初,就在行业内首创式提出了“原装”理念,并制定原装标准,不断完善原装体系,为用户和经销商提供可靠的原装产品和体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正泰安能和天合富家,都是推动分布式户用光伏市场标准化、规范化的引领者,当然还有很多企业同样做出了很多努力,我们不在此一一列举了,正是有了这些企业持续性的共同努力,我们才看到一个日臻成熟的、规范的产业。
再有就是,分布式户用产品更加“家庭化”,企业在升级产品的时候,已经不再单纯的考虑“投资属性”这个冷冰冰的因素,而是把工业设备类产品的研发思维转变成了家电化产品的思维,充分考虑人性化、美观化、带给生活美好体验等因素。
一贯倡导“品质主义”的爱士惟,今年在产品“颜值”上做了重大改观,在颜色上大胆运用莫兰迪色系,在视觉和触感上都能给人一种质感,颠覆传统审美。尤其全机身采用3毫米的铝合金材质整体压铸,一次成型,这样不仅让逆变器外观上看起来更加简洁美观,也将原来机身的数十个零件变成了1个零件,从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潜在故障。
图片
市场走向成熟的同时,分布式户用光伏被赋予了重大发展使命!山东、广东、陕西、福建四省分别提出“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试点,如果“整县推进”办法得到实施,分布式光伏建设将由地方政府主导,可以得到最大的支持力度,无论是项目备案、建设、并网,都可以更加顺畅。
变化10
电站系统创新:
从“设备引跑”到“系统技术领跑”
随着“双碳”目标和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逐步深入,行业企业除了在“升级设备”层面取得重大突破以外,在电站开发建设的系统端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将“行业经验+研发能力+创新应用”充分融合,解决固有瓶颈问题、适用当下及未来的“新生代”方案诞生!
在今年SNEC前夕,我们看到,一款新能源系统优化设计软件——iSolarTool亮相,得到了行业从业者们的重点关注,原因在于,这款软件真正聚焦在“系统技术领跑”,是新能源系统的技术实力派“阳光新能源”,从更系统、更全面、更长生命周期内对电站系统充分思考而创新推出的。
说起“阳光新能源”,大家可能只知道这是阳光电源旗下专注于新能源项目投资开发的公司,事实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电站系统研发专家”。
在多个公开场合,阳光新能源副总裁张彦虎博士一再强调,“电站系统本身就是一个产品,需要经过系统技术创新,才能得到最佳的系统解决方案,并应用于具体电站项目,而不是简单地拼凑嫁接。”iSolarTool这款软件的研发与问世,印证了张彦虎强调的这一点。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电站开发及设计面临的周期长、效率低、无法最优等痛点,新能源系统优化设计软件iSolarTool,通过智能算法全局寻优,可以为电站开发设计提速增效。
在开发阶段可以通过组件智能优化预排布提升复杂地形区域可安装容量评估及土地开发的准确性,实现土地优选;在设计阶段可以实现主体方案智能优化,并可实现方阵智能划分、设备智能布局、集电线路智能优化、系统图纸一键导出,应用场景广泛、设计流程全面,真正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系统度电成本降低、电站效能提升。
在“双碳目标”、新能源主体新型电力系统及新能源大开发时代的背景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必定要实现从“设备引跑”到“系统技术领跑”的飞跃。阳光新能源深入“新能源开发利用”这个端口,将高效能、高融合、最优化、可持续等硬科技带到市场,让先进技术变成了生产力,是系统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也是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手。
目光穿越时光,眺望行业成长,我们看到了一个朝气蓬勃的中国光伏产业!
中国光伏,加油!
来源: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