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领域正催生千亿级回收市场。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计,2025年我国将迎大批量光伏组件退役,此后10余年退役规模年增约30%,当年累计退役达9GW,废弃量21-27万吨;国际能源署则预测,2030年中国光伏组件废弃量将达150万吨,2050年升至2000万吨。《2024年中国光伏回收和循环利用白皮书》指出,提早退役情况下,2030年回收累计市场规模约260亿元,2050年将达4200亿元。
退役潮来临前,“国家队”已率先布局。2024年10月,注册资本100亿元的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成立,业务涵盖退役风电和光伏设备回收;今年,中国东方资产旗下两个光伏回收项目合计投资超180亿,进一步壮大“国家队”力量。
此前,光伏回收市场多为“小作坊”主导,它们规避环保成本,利润比正规企业高至少一半,还能高价抢货。而正规企业盈利依赖规模化,一条产线盈亏平衡点约5000吨。随着“国家队”及集团资金入场,行业有望加速“正规化”洗牌。
“国家队”动作频频,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成立子公司深耕新能源设备循环利用,打造“资环驿站”,还投产全球首条全彩光电功能材料生产线实现高值化利用。今年4月,中国东方资产旗下企业在乌苏投130亿建光伏回收项目,计划建100条生产线,年处理100万吨,全部建成后年产值达51.5亿元;9月,其在宁夏吴忠投53.47亿建41条生产线,年处理41万吨,分两阶段建设。
数据显示,晶体硅光伏组件中玻璃、铝等占比92%,还含银等贵金属。2030年回收可得145万吨碳钢、110万吨玻璃等,价值77亿元;2040年累计回收价值将达1100亿元。
光伏大厂也早有布局。2019年晶科能源搭建光伏回收示范线,承接国家重大专项推进规模化回收;晶澳科技投建废弃组件利用示范线;隆基绿能今年7月与墨西哥回收机构合作,推动当地回收产业发展。
当前主流回收技术有物理拆解和热解分离,各有短板。物理拆解物料分选难、回收率和纯度低,难盈利;热解分离设备投资大、耗能高,尾气处理也需成本。
光伏回收成本主要含运输、拆解、环保处置。晶环嘉远人士称,物流有效覆盖半径500-600公里,超范围则成本攀升。该公司安徽凤阳万吨级产线2024年量产,月处理900吨,去年已盈利,秘诀在于全产业链规模化控成本、高纯度产成品提产值。
当前回收市场参与者两极分化。小作坊低成本运营,靠规避环保投入高价抢货,而业主多以价选买家。小作坊还看重运费和组件成色,会先问货源地、数量再报价,通常要求货量够装17.5米半挂大板车(约30吨)。
以650W组件为例,破损的回收价约70元/片,可梯次利用的约150元/片,成色好的价格更高但量少。因市场混乱,小作坊多成堆报价,常“赌”组件成色,可能因挑不到好货亏损。部分小作坊还将回收组件出口海外,有从业者月出口60-70个集装箱,但未透露目的地。
市场可回收组件主要来自三类:组件厂报废原料(2024-2025年)、损坏组件(2010-2025年,集中在2018-2025年)、更新替换组件(2000-2016年)。但货源争夺激烈,瑞赛环保人士称,未来大规模退役组件多在“五大六小”央国企手中,民企难获取;分布式组件退役晚,且无强制退役政策,电价市场化后业主升级动力不足。
去年四季度光伏回收技术突破后,行业竞争白热化。据了解,目前光伏回收从业者近200家(含小作坊),规模化运营的10余家。但行业缺乏专项政策,污染控制规范与惩罚机制空白,小作坊冲击下,正规企业采购成本高,出现“劣币驱逐良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