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大连海事大学到访电工液储
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张华民、大连海事大学教授马相坤来访,与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曹勇座谈交流。曹勇对张华民、马相坤一行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山东电工及电工液储的发展历程及主要业务情况。他表示,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是国内最权威的液流储能研究机构,张华民教授...
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张华民、大连海事大学教授马相坤来访,与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曹勇座谈交流。曹勇对张华民、马相坤一行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山东电工及电工液储的发展历程及主要业务情况。他表示,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是国内最权威的液流储能研究机构,张华民教授...
10月9日,陕西川承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承储能”)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金属所”)在全钒液流电池性能研究领域达成了重要的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在推动全钒液流电池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应用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该公司全钒液流储能负责人介绍了当前液流...
4月8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张华民莅临北京绿钒交流指导,重点参观了测试中心、电堆生产线等,并为绿钒团队以“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产业格局、市场需求与发展前景”进行专题讲座。绿钒创始人、研究院院长胡波博士代表绿钒团队对张华民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汇报了绿...
2024年3月25日,北京瑞科同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瑞科科技")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瑞科科技集团总部举行签约仪式。瑞科科技携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唐文君研究员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紧跟新能源行业发展动向,持续开展关于全球太阳资源数据相关研究工作,合作打造全球高精度地表辐射...
2024年3月8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承担研制的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任务——5吨/天级大型氢液化系统在北京通过测试验收。按照任务书指标要求,系统满负荷稳定运行时间8.5小时,低负荷稳定运行时间73小时。在满负荷运行条件下,氢气液化率3070.2 L/h(约5.17吨/天),液氢产品的仲氢含量98.66%,...
据报道,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储能研发中心团队自主研发的"大规模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关键技术"近日顺利通过技术成果鉴定。该项目在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理论创新、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体系,成果整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该技术面向...
12月21日,第五届全球钙钛矿与叠层电池(苏州)产业化论坛在常熟开幕。中国科学院院士沈保根在会上表示,钙钛矿电池结合了光伏电池的所有优点,已展现出巨大的商业化价值,特别是钙钛矿加晶硅的叠层电池可以进一步提升光电转换效率,有望成为下一代光伏技术风向标。沈保根介绍,钙钛矿具有良好的电学、光学、...
北京星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辰新能”)获国电投产业基金、五矿创投、中车资本、中科院资本、国经资本、常州市产业基金、江苏武进高新投、常州科创投等多家实力产投方战略投资。本次投资将主要用于新产品及材料研发、助力项目交付、进一步扩大常州星G智造基地产能等,全面加速星辰...
11月17日,以“才聚疁城 创赢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届长三角青年科学家论坛暨2023上海嘉定精英人才创新创业活动周开幕。2023年嘉定区科技创新项目仪式在开幕式上举行。嘉定区委书记陆方舟,市科技工作党委副书记王宇,区委副书记、区长高香,市委第四巡回督导组副组长张国华,团市委副书记徐豪,区...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王命泰研究员团队在新型太阳电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并联平板异质结( PPHJ)太阳电池策略,并创造 Sb2S3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纪录( 8.32%)。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上,相关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当前,太阳电池大规模...
01、尴尬的新能源发电侧强制配储近年来,光伏高速发展,2023年1-8月,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13亿千瓦,同比增长约1.5倍。这也是中国光伏年新增装机首次超过1亿千瓦。然而,光伏发电由于高度依赖天气而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光伏发电系统利用太阳能来产生电力,但太阳光在到达地表之前可能会受到多种...
在2023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理事长欧阳明高发表演讲称,随着国内氢能使用场景的迅速扩大与商业化落地进程加快,绿氢需求总量将迅速提升,从而推动电解水制氢设备市场快速增长。目前,国内氢气仍以灰氢为主,绿氢产业有巨大发展空间。欧阳明高指出,据中国"可...
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大规模无序排放所导致的全球持续变暖,已成为全球性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巴黎协定》,要实现2℃温升控制目标,全球要在2065―207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各国积极响应,陆续制定碳中和目标。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宣布,中...
近年来,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技术飞速发展,其效率已从13.7%发展到如今的33.2%。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大幅降低太阳能发电成本的新型光伏技术。钙钛矿/硅叠层电池的不稳定性,特别是钙钛矿顶电池的不稳定性,仍然是限制其实际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通常与钙钛矿薄膜内部的残余应力密...
导言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大规模无序排放所导致的全球持续变暖,已成为全球性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巴黎协定》,要实现2℃温升控制目标,全球要在2065-207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各国积极响应,陆续制定碳中和目标。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宣布...
近日,高效光伏电池核心装备与工艺解决方案商中科研和完成数千万元种子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中科院创投独家投资,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进一步推进核心装备的投产落地,以及新工艺技术的持续研发。中科研和(宁波)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公司技术依托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创始人叶继春博士在半...
2023年3月15日,北方华创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成功联合研发TOPCon PE-Poly炉管产品基础上,双方将加深合作,持续优化TOPCon光伏产品布局。TOPCon PE-Poly工艺是集隧穿层、Poly层、掺杂层等多层复合生长膜于一体的TOPCon光伏电池关键核...
户用新能源产品和系统服务商「天牧光能」已于近日完成数千万元种子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中科院创投领投,绿动资本、宁波政府天使基金跟投。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光伏微型逆变器的研发和生产,以及柔性薄膜太阳电池关键生产装备的研制。在全球碳中和目标和能源短缺的背景下,能源结构加速转型,最为直接的...
据光明日报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卢强,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卢强院士是业内公认的电力系统非线性最优鲁棒控制学科体系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公开资料显示,卢强1936年生于安徽无为。1959年和1964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本科和研究生...
尽管蓬勃发展甚至引领世界,我国锂电产业的发展仍需立足技术创新,居安思危。11月9日,在中国(遂宁)国际锂电产业大会暨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国际交流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孙世刚表示,我国锂电产业现有的发展面临着资源、能量、安全、使用环境等四方面重大挑战。首先是资源的消耗。据孙世刚...